高质量发展,今年怎么干
□盛刚
■新的一年,虽然“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变,但“经济稳”需要“质量升”打基础,需要“改革进”保驾护航的意味更浓了
2018,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这是中央确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第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要凝神聚力于经济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进一步淡化GDP思维,也更需要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新的一年,虽然“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变,但“经济稳”需要“质量升”打基础,需要“改革进”保驾护航的意味更浓了。
2017年的最后几天,有这样两个数据值得关注。12月29日,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逼近6.5元整数关口,从年初担心破“7”的阴云密布到年末实升6%的晴日朗朗,这一反转固然和美元的变化密切相关,但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同样是人民币汇率转强的有力支撑。2017年的最后一天,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出炉,51.6%达到年均值水平,且连续17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反弹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底部有望形成。2017年整体经济增长远超预期,除了展现出自身潜力大和韧性足的特性外,更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已开始从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中获得新的生机。
这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简政放权、营改增、减税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等诸多制度创新一直有条不紊地推进,并成为构筑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坚强大厦基石的一砖一瓦。改革开放40年,很多大的变化往往开始时并不起眼,但后来总会发现,巨变的到来恰是量变因素不断孕育和累积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由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的进程大概也不会例外。
显然,作为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是将要进行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一个基本事实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已在发生重大变化,更多开始依靠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消费和创新正在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2017年前三季度,消费的贡献率为64.5%,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也远较传统产业更快,并成为新的增长极,虽然体量上尚不足以担当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不可阻挡,并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因此,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后,观察中国经济必须要有新视角,要多关注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新动能成长,要着眼于更要致力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中长期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继续和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拼高速度已无可能;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GDP规模跃上了10万亿美元台阶,继续拼高速度也无必要,想跑得久、跑得长,增长质量比速度要重要得多。若增长模式无法实现质的跨越,仍盲目追求高增长,中国就会出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所说的那种情况:带来的风险可能比增加的GDP还要多。而以中国经济如此之体量,若能改变过去的路径依赖,真正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来增强市场活力和提升增长质量,即便经济增速放慢下来,其实际效果和深远影响也远优于7%甚至以上的高增长。
4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经济送上了快车道,今天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同样要靠深化改革来完成。实现高质量发展,既和消费升级、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环保和扶贫等有关,更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社保、国有资本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实推进。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向好的时间窗口,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这一系列改革,真正围绕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有效施策,一定会不断带来改革红利的释放,并因此增强市场活力和推动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的重要保证。
新闻推荐
【编者按】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来说,2017年可以视为自2002年以来的又一重要节点。在这一年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上,第一次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写入中央文件之中。这实际上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