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专家解读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17-12-21 07:29 大字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高培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在稳中求进中,首先“稳”是大局,“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是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稳”和“进”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在一个大不同于以往的宏观经济环境当中,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思路已经初步形成。这一思路的突出特征是: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着力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立足于政策层面操作,更依赖于改革行动加以实施。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上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变化做出论证。比如,供给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仅仅是指市场体系,还包括政府供给系统,更多体现在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上。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立足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本报记者 李丽辉整理)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读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赵昌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长期努力。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企业角度来看,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政府角度来看,也要与时俱进地提高对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尤其是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同时加强质量监管。通过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保持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也应该被列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工作的议事日程,品牌也是产品供给质量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国产产品质量不错,不输国外名牌,但却难以打响名气,给人质量平平的感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并不完全等同于“三去一降一补”。新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有拓展。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都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报记者 赵展慧整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解读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深刻领会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个精神,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另一手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核心理念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路径上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从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转化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了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从现代化角度来看,全面现代化是要“四化同步”,不平衡就表现在农业现代化与总体现代化不平衡。

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要对新型城乡关系进行历史定位。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期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是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提升,明确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和内涵,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思路清晰。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清晰思路措施。关键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二是产权制度,三是经营体系,四是政策体系,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兼顾。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共20个字,实质与“五位一体”是高度契合的。经济发展上要产业兴旺,生态建设上要生态宜居,文化弘扬上要乡风文明,民主政治上要治理有效。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发展过程要平等,发展成果要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本报记者 高云才整理)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解读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顾学明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内涵十分丰富,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对新的开放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我们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

培育新优势方面,一是通过深层次改革,形成制度优势;二是通过高起点发展,占据创新优势;三是通过宽领域开放,营造环境优势。

形成新格局方面,一是坚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经贸地理新格局;二是继续努力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以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平衡,促进贸易利益增长为目标的贸易增长新格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以全球配置资源为目标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构建新体制方面,一是扩大产业开放,构建主动开放新体制;二是扩大中西部开放,构建协调开放新体制;三是健全监管体系,构建安全开放新体制。

拓展新空间方面,一是要推进区域合作,拓宽经贸合作广度;二是要强化规则建设,拓展经贸合作深度;三是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经贸合作高度。(本报记者 王 珂整理)

推动高质量发展

解读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角度,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而不必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是着力点。

深化改革,要努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在继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的改革举措的同时,着力点应放在提振实体经济上。大力培育新动能,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切实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一环是改变过去的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就是要完善鼓励原创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立更加完备高效的专利保护制度,以及宽容失败、鼓励原创、杜绝山寨的创新文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扭转过去唯GDP论的衡量标准,今后不妨着重从四个维度来评判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是创新及经济增长新动能,比如新兴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等;二是效率,比如全要素生产率等;三是产品质量,比如中高端产品占比等;四是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产能利用率等。(本报记者 陆娅楠整理)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解读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8项重点工作中第二点就谈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足见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首先要提高国企竞争力。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效率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给民企“安全感”,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有恒产者有恒心”,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对改变民营企业家预期有非常大的调整作用,是本次会议精神很大的亮点。此外,实质性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投资领域特别是第三产业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改变金融资源过度偏向性投放等做法,都将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给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就是要把原来在试点地区实行的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广、深度推进。要以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口,约束政府的权力,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让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回归。同时要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彻底拆除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弹簧门”“玻璃门”。(本报记者 林丽鹂整理)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解读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一座能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中心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标杆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加快中西部发展,要注重加快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向“三农”。要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用工数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新农村建设,释放农村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应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由管资产为主转变为管资本为主,除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家授权资本经营之外,多数企业应吸收民间资本入股,实行混合所有制。(本报记者 曲哲涵整理)

重点防控金融风险

解读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徐 忠

近年来,宏观审慎政策不断完善,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处在深刻转型期和关键跨越期的中国经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下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正在持续暴露,金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要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必须认识到,金融安全是改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唯一出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下一步,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二是不断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强化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三是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标准规制,强化实质性和穿透式监管;四是加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六是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七是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八是加快完善存款保险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机制,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风险化解机制的作用。

(原题为《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新闻推荐

多部委联合发布行为规范 加强民企境外投资活动风险防范

12月18日,发改委会同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编制完成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正式发布并,从多方面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行为规范》明确,民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