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美两国专家研讨:如何熨平“猪周期”
据第一财经消息 集约化、规模化,存栏集中化,正在成为中美两国生猪行业发展趋势的共识。9月15日,由美国谷物协会、中国畜牧协会等6方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美猪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场以“价格风险管理:政策、项目、实践及贸易”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前述共识。
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在居民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猪肉价格占到CPI比重的3%。生猪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疾病传染和市场波动三种风险的影响,因此“猪周期”在我国也不断上演。
专家建议,中国可以学习美国生猪产业模式,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生猪期货市场、生猪保险等,同时加大政府调控完成生猪产业的升级。
美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2015年,美国生猪年末存栏量6839万头,年出栏11541万头,猪肉产量1112万吨,猪肉消费量937万吨,生猪产业规模可见一斑。
除了生猪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大范围的生猪疫病暴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影响较大的环境风险事件等生猪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引发生猪市场的剧烈波动。
美国农业部为防范此类风险,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项目,保障畜禽市场稳定运行,这对猪周期波动的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作物保险局农业政策顾问提到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里设立了紧急畜禽项目(ELAP),该项目授权大宗商品信用集团在一年内可以给予畜禽、蜜蜂和养殖鱼生产者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这项计划可以弥补生产者由于恶劣天气或其他条件,包括暴风雪,疾病,缺水和野火而引发的损失。
此外,在农场管理方面,美国农业部的各个畜禽项目有效地避免了各种意外事件的冲击,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也减小了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
新闻推荐
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主题: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新闻发布会时间:2017年9月17日徐威: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