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静音车厢”效果如何 人们是真的想要静静
最近,京沪高铁要设“静音车厢”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波澜。据报道,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这则消息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人们实在是苦噪音久矣。除了个别熊孩子叽叽喳喳、上蹿下跳,部分执着于公放音效的手机使用者,也在充电宝、流量包的加持下实力大为增强。可以说,现在坐一趟高铁,真的很想让自己静静。
静音车厢,自然是奔着这样的期待而来的。只不过现在也没有细则,可不可行、效果几何,依然悬在半空。比如睡觉打呼允不允许?电话能不能接?说话能不能说?上述行为如果都允许,是不是还有个分贝指标?如果违反了规定,会被调换车厢吗?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显然关系到“静音车厢”能不能常态化运转。
“静音车厢”甚至可能提供一种极端的立场预设:在“非静音车厢”是不用安静的。正像有网民担心的,如果有人在车厢里为噪音一事吵起来,是不是可以反驳“想要安静你去静音车厢啊”?如此一来,在车厢保持安静,反而从一种普适的公共规范,变成了一种消费特权,乘客想要静静,连基本的道德高地都失去了。
其实在国外也有“静音车厢”的尝试,比如媒体报道,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在公共交通线路上推出了“静音车厢”的服务。乘客在该车厢内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如果要听电话或者对话,必须要离开车厢,听音乐也必须戴耳机,广播报站名也一律会取消。可见,这里的“静音车厢”是“没有一点声音”的特殊服务,将安静这一需求做到了极致。
事实上这也给了我们一种启发,“静音车厢”的存在,不能对冲“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常识,“静音车厢”是将这一需求以极高的标准来实现,而非“出此车厢、吵闹随意”的暗示。
无论“静音车厢”真正落地后效果如何,把乘客对安静的诉求置于公共层面的讨论,仍是很必要的。这种讨论越多,越是能够形成一种意识层面的约束,扩大“在车厢保持安静”的基本面。就像戴口罩、用公筷、公共场合不吸烟等规则,也是在反反复复的言说下,成为新的社交习惯。保持安静这一乘车规范,也可能在社会高强度的重申之下,激发人本能的羞耻之心,成为被广泛接纳的共识。
人们对“静音车厢”的热议也说明,如何在公共场所得到安静的舒适体验,极大地关系到人们对公共服务评价。正像网友呼吁的:“请飞机、电影院也安排上。”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人们是多么渴望静静,各种公共场所也不妨以此为契机,研究下可行性。
当然,静音是个人化的感官体验,条文规章约束起来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依然是,让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成为社会生活里最基本的礼仪,变成内化的道德,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堪培拉10月12日电(记者岳东兴白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2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科研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在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