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出来的甜蜜生活——李凤英、周秀英带领群众种蔗致富的故事

内江日报 2015-03-17 01:12 大字

3月11日,记者站在威远县镇西镇杨家嘴村高狮岩上放眼远眺,一望无垠的产业基地、整齐划一的农家大院、平坦的乡村公路尽收眼底。

“老板,甘蔗不多了哟……”在一条乡村公路旁边的甘蔗林里,砍甘蔗、捆甘蔗、运甘蔗,一派收获的景象,村民老张不时抬起头和“老板”李凤英说话。

李凤英是威远县严陵镇人,身材娇小,操着一口浓浓的威远话。2001年,从来没有种过地的李凤英在杨家嘴村流转了800亩荒山和坡地发展种植业。

◇本报记者兰萍文/图

自主创业尝试种植果蔗

“适合这里地理条件的作物,我都尝试着种。”李凤英告诉记者,刚开始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切都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管理技术,翻看相关书籍学习种植经验,成了李凤英创业以来的生活常态。

2008年,经过多次尝试,内江农科院自主培育的果蔗被李凤英“相中”。“这种果蔗口感好、水分多、甜度适中。”李凤英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调查,她发现这个品种很受欢迎,而且很适合杨家嘴村的地理条件。

如今,又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杨家嘴村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今年产量有150吨,每吨能卖2000元左右。”李凤英说,目前甘蔗已经订购完。

成立专合社带领妇女创业就业

镇西镇杨家嘴村位于威远县与荣县交界处,耕地面积3100亩,总人口3328人。

李凤英发现,该村青壮年外出、50岁左右的妇女留守在家是普遍现象。“妇女们很能干,但自从土地流转出来后,很多就无事可做。”李凤英说。于是,她成立了甘蔗专业合作社,请村里的留守妇女到地里帮忙,这样她们除了得到土地流转费,还能挣到不少工钱。

村民张淑华年过六旬,没有子女,老伴常年生病,家里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李凤英请她来帮忙。“我只负责砍甘蔗,比较轻松。”张淑华说。

说到李凤英,就不得不说杨家嘴村的村干部周秀英。她是土生土长的杨家嘴村人,如何帮助村里妇女创业就业一直是她关注的内容。李凤英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

2013年,周秀英与李凤英张罗着成立了杨家嘴村甘蔗协会。

村民黄金容夫妇以前在外打工。2013年黄金容回家时,周秀英找到她,向她宣传种植甘蔗的好处、收益,黄金容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好门路,于是将家里仅有的0.6亩地拿出来种甘蔗。

据悉,村民种甘蔗需要的种子、肥料都由专合社提供,技术由专合社指导,销售也由专合社统一操作。“村民可以等甘蔗销售完后才将种子、肥料等费用拿给专合社。”周秀英说。

0.6亩地赚了3000多元钱,这让黄金容不敢相信。“种甘蔗是一次栽种三年受益,算下来相当可观,而且管理十分简单。”黄金容告诉记者,现在她的丈夫也回家种甘蔗了。

黄金容的“成功”,让周秀英看到了该村产业发展的希望,于是她以此为示范,对广大在家妇女加大宣传力度。村民丁佑群立即响应“号召”,在闲置的土地上种了甘蔗。

据了解,目前该村已有400名在家妇女种了甘蔗。

扩大范围推动村民共同致富

李凤英和周秀英认为,一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大家共同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看到甘蔗给大家带来了收益,很多村民想回家发展。为了让村民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两人又开始尝试栽种其他作物。

经过多方考察,两人发现黄金梨果实大,肉质脆嫩多汁,果核极小,可食率达95%以上,储存时间长,种植周期短。“要教村民技术,自己必须懂。”周秀英说,两人多次外出学习,在李凤英的地里先尝试,有了好的收益才大规模向村民推广,并将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采取这种方式,她们还推广了枇杷、脆红李等果树。

周秀英、李凤英似乎永远停不下来,在为村民寻找致富路的同时,她俩还在为大学生村官寻找发展之路。

2012年,杨家嘴村成立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共提供了水产养殖、甘蔗种植、花卉苗圃等5个项目供大学生村官选择,目前已有14名大学生村官在里面找到了创业机会。

新闻推荐

拧紧思想“总开关” 有效传播正能量威远县召开2015年度组织宣传工作会

(记者徐静)3月9日,威远县召开2015年度组织宣传工作会。曾云忠、周功会、刘维帝、李杜、龚建华等县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周功会主持。会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维帝,县委常委、组...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