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交大“发现号”在2017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获一等奖。郑南宁院士表示—— 实现完全自主无人驾驶 仍面临着艰难挑战

西安晚报 2017-12-06 08:22 大字

交大无人驾驶智能车一亮相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记者 尚洪涛 摄

“启动,加速……”12月5日下午,在西安交大四大发明广场,两辆白色小轿车平稳行驶在广场内,并灵活在s型弯道上行驶,避让行人、拐弯、绕过障碍等一系列动作从容规范。原来,这是西安交大无人驾驶智能车在展示风采,灵活规范的行驶动作获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昨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接受记者采访,解读西安交大无人驾驶智能车的“前世今生”。

在不复杂的交通环境下

无人驾驶车可超车

无人驾驶智能车辆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结合的典型智能系统,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任务的载体和无人系统等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国防安全领域和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11月26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发现号”和“夸父一号”无人驾驶智能车参加比赛,其中“发现号”在城乡道路测试、高架快速道路测试两个单项中均获第一名,综合排名第一,荣获一等奖;“夸父一号”在高架快速道路测试的真实交通流状态下汇入车流和动态超车表现高超,赢得广泛好评。

对于无人驾驶智能车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表现,郑南宁院士介绍说:“在不复杂的交通环境下,无人驾驶车可以超车,可以平稳拐弯,在GPS信号缺失情况下,无人驾驶车可以找出地下车库的出口。”

据介绍,“发现号”和“夸父一号”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为平台,搭载了可见光、激光、毫米波、惯性导航等多种传感器,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完成自主感知、智能决策与规划、运动控制等功能。

无人驾驶要适应复杂的

交通环境面临多项挑战

郑南宁表示,从2000年起,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围绕以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多传感智能辅助驾驶关键技术和无人驾驶车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无人驾驶车要适应复杂交通环境下面临的五项挑战,第一是复杂交通场景的周密感知,第二是意外遭遇,第三是预行为理解。“人类驾驶员是根据行为来传达我们行驶的意图,比如说我们开车在路上,能判断出前方开车的是一个老司机,还是一个新手,如果是新手就要离他远一点,但是目前自主驾驶技术很难解释或理解这些细微的预行为。”郑南宁表示,还有就是网络安全风险的挑战,以及人与车自然交互方面的挑战。

谈到人与车的自然交互,郑南宁介绍,自主驾驶必须以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要实现车辆与乘客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比如说乘客上了无人车自主驾驶系统,知晓乘客要去的目的地,理解并回答乘客提出的问题,比如还有多少时间能到达目的地,请播放一首歌等等,也就是说自然的人机交互能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愉快,直观人性化的体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行驶。”

完全自主无人驾驶

是令人兴奋又艰难的挑战

“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望而生畏的艰难挑战。”郑南宁介绍,目前自主驾驶的一些技术,已经可以为有人驾驶的车提供先进的辅助安全驾驶系统。无人驾驶汽车,也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小区,城市指定的专用道路或者高速公路正常交通车流的情况下,实现自主驾驶。但是要让无人驾驶车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能够非常自如地进入地下车库,也能够停到小街小巷,能够进入非常复杂的十字路口,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

以目前的交通状况和技术水平来看,无人驾驶技术要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善无人驾驶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性能。郑南宁表示,无人驾驶车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也离不开企业特别是整车制造企业的参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一定要密切合作。

记者任娜

新闻推荐

有技术的课堂更有味

本报记者奚振海通讯员李盼君戴上VR眼镜,小学生们“深潜”海底,与鲸鱼共同遨游;运用遥感技术,地下世界也变得清晰可见……11月28日至12月2日,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