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技术的课堂更有味

广西日报 2017-12-06 07:28 大字

本报记者 奚振海 通讯员 李盼君

戴上VR眼镜,小学生们“深潜”海底,与鲸鱼共同遨游;运用遥感技术,地下世界也变得清晰可见……11月28日至12月2日,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在南宁二中举行,全区4000余名教师到现场观摩,感受信息技术给传统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

A 课堂变得形象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说明文因为其科学性、严谨性,往往令孩子们感到枯燥、抽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也普遍感觉课不好上。很长时间以来,如何让学生们爱上这门课,并且写好说明文,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

运用VR技术,南宁市埌西小学刘斯妍老师的说明文课,变得形象而有趣起来,孩子们也乐于接受了。在刘老师给学生讲解《鲸》这篇说明文时,孩子们戴上VR眼镜,在虚拟世界中沉浸在海底,鲸鱼在身边游动。有了感性认识,孩子们兴趣很高,说明文也能上得很生动。她班上的学生潘梓夏说,亲眼看到一条条大鲸鱼在自己身边游来游去,特别有意思,他很喜欢这堂课。

充满公式和原理的物理课,更让很多学生头疼、乏味。南宁市第四中学的李遂愿老师,把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各种APP、微课等新兴教学设备运用于课堂,革新传统教学方式,从原来单纯基于演绎、归纳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对话商讨等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模式。他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参与性等特点,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并实现了随时随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精准反馈。在他“光的反射”这堂课上,因为信息技术带来的形象化,学生们不再觉得无趣了。

B 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上,让学生“知其然”不是最终目的,“知其所以然”才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来自南宁市邕宁高中的地理老师张清苹,将信息技术融合进课堂中,改变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掌握知识就能事半功倍。

张清苹给学生们布置了“南湖水环境的演变及其成因调查”的地理实践课。同学们通过自制PPT,展示了调研过程:先通过预习,了解到“RS”技术即遥感技术。在调查中,尝试使用GPS技术获取南湖的地理位置,再用遥感技术获取南湖不同时期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对比后,同学们提出猜想:曾经的南湖可能经受过养殖、修建隧道挖断排污管和周边排污的污染。再通过新闻报道、论文及相关调查报告去验证猜想,最终弄清楚了南湖水环境的演变过程。

在这堂课上,学生“反客为主”成为了主角,老师仅在旁边进行点拨。张清苹告诉记者,信息技术不但很好地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和演变,创设地理情境,扩大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好奇心,同时其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也极大提高,让学生们的动手欲望增强。“以前通过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可能知其然,但现在经过他们自己动手之后,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她说。

C 信息技术让课堂更精彩

近年来,我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在大胆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如何利用技术支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区不单单是在硬件设备上有所强化,更在深层次的教学理念上不断进行着变革与创新。

广西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与培训部主任陈桂军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区90%以上的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除硬件之外,教师培训也在跟进,目前已经完成了32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积极性在提高,创造性得以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应用格局正在形成。本次优秀课例展示,全区举办县级观摩评选活动42场,赛课1861节。

埌西小学是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该校校长刘志告诉记者,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探索,除了改善教学设备硬件之外,还成立了“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科研课题小组,教师全员参与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渗入传统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慢慢尝到了“甜头”。张清苹说,信息技术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开拓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刘斯妍看来,类似于VR这样的教学信息化设备,不仅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各种新知识的热情。

新闻推荐

惩治“教科书式耍赖”“执行难”不应成为借口

对以上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平台“南国早报”(微信号ngzbnews)。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何秀)在2012年清明前夕,南宁一怀孕女子被撞成植物人,肇事者却千方百计拒赔,经过五年的追索,最近女子和她...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