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把影迷逼成了“杠精”?
作者 |方之澜,清华大学
《流浪地球》的评分争议终于暂告一段落了。
自上映以来,《流浪地球》引发的口水战一波三折,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博人眼球。先是短期内好评如潮,口碑积累助其票房成功逆袭;后是豆瓣上大量“一星”涌现,《流浪地球》被讽以“太空战狼”。
接着,对豆瓣“一星”评价不满的人责怪豆瓣监管水军不力,并猛烈抨击其评分漏洞:当用户修改评分,原来点赞的数量仍会保留。大量用户蜂拥进入各大应用商店,转而给豆瓣打上“一星”。这场闹剧最终以豆瓣出面,解释只有四名用户跨分数段修改评分而告终。短短十余天,事态走向跌宕起伏,引人哭笑不得。
这并不是近年来第一次围绕国产电影爆发的网络骂战。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上映的《战狼2》。这部至今仍凭56.8亿票房高举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位的电影,却也可以说见证着国产电影“爱国保卫战”的开端。
若是摘录几则《战狼2》排名前十的“一星”评论——“完全就是吴京在实现他这个小粉红的英雄梦”,“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中国人牛b就是硬道理!”——我们会发现这些语调似乎一直不变,放进今年《流浪地球》的“一星”阵营也毫不违和。
此类网络骂战几乎成为“小粉红”与“汉奸”对抗的战场——“一星”用户认为那些高分评价者是被无脑的爱国情怀蒙蔽了理智,而高分评价者反辱骂“一星”用户崇洋媚外。
贯穿这些争吵的其实是这样一条隐藏逻辑:不仅国产电影是爱国主旋律或民族主义的载体(这一点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电影评分也被赋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转而言之,这场以价值观为站队标准的论战,关注点已不在电影质量本身了。
就单看“站队”行为对所评价电影的影响,后果就已是极其危险的。一部影片的复杂性被消解为单维度的口舌之争,且争论所围绕的焦点往往是后期解读时被影迷制造的,强行附加的,并不明确包含在电影文本之内。
这样“被制造”的争论盖过了电影本身的风头,而电影内其他值得被讨论的维度,反而被忽视掉了。一部电影的完整传播依靠电影人的制造,也依靠影迷的审美接受。如今受众的审美被“阉割”了,被转移了,那这还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
危险后果更直观的体现就是大量极端差评的涌入所导致的电影评分降低,而影响电影在影史上应得的地位。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该片的粉丝为把这部电影刷上IMDb第一名的位置,拼命给当时的第一名《教父》打低分。《教父》的粉丝闻讯而动,以同样的方式对《黑暗骑士》进行反击。
这场著名的差评运动所导致的后果却是致使两部电影都元气大伤,反而是当时的第二名《肖申克的救赎》登上了第一名的宝座。
放在国内,我们现在可能很难评论《流浪地球》的7.9分是否真实反映了它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批仅以意识形态维度为标准的“五星”和“一星”评价,必然导致该电影评分存在较大质疑空间。
若是抛开单部电影本身来看,我们会发现,影迷的不理智打分,也是对电影产业的的极大损害。
要知道,健康的电影工业从来都是电影人与影迷共同成长的结果。优质的影片拉升受众的观影需求,培养影迷的审美品位,而拥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影迷能反哺电影工业,激励更好的作品的产生。反之,若是影迷在鉴赏电影的时候制造了过多“噪音”,电影工业也势必会遭到影响。
近两年《星球大战》的部分影迷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烂番茄网站(Rotten Tomatoes)上《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拿到了专业影评人91%的高分,但大众评分却只有45%。在给差评的大部分影迷中,大部分差评原因又可被归类为种族歧视(不满亚裔和黑人演员)和性别歧视(不满主要角色里女性过多),亦即对制片方“过度政治正确”的不买账。
这场声势浩大的网络暴力直接导致《星8》亚裔女主退出ins等社交平台,另也有行业分析指出2018年《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的票房失败也可被归咎于此前的网络暴力和恶意差评的反噬。
可以想见,当《星球大战》这个巨型IP的日后生产必须考虑越来越多的电影外政治因素,制作一部好电影将日益艰难。说是《星球大战》的粉丝即将毁掉《星球大战》的电影产业,似乎并不过分。
更大范围内来看,此种恶意差评的“噪音”也是对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的打击。豆瓣作为国内仅剩的唯一一家独立电影评分网站,靠其广泛的公信力对电影市场起到调节作用:理想情况下,好的影片评分高,评分高的影片看的人多,从而促进电影市场良性循环。
但是一旦豆瓣的公信力也遭到削弱——无脑评分无疑是削弱公信力的一大途径——市场的秩序也将被打乱。届时,谁又还能保证高质量的影片能得到市场的回馈?受损的最终也就是影迷自身了。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评分并非容不下“一星”。观影毕竟是极其主观的体验,只要评分理由有理有据,“一星”也是被欢迎的。批评自由何时何地都是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工业近几年的进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星”可以被容下,但是怎样的“一星”才是应当被容下的?产业在成长,那么影迷的成长跟上产业的成长了吗?
我们乐意于,甚至更期待听到影迷理性的反思。如《流浪地球》上映之后,我们看到评论里有大量声音讨论剧情逻辑是否合理、背景设定是否科学、台词和人物演技是否太「尬」,以及摄影画面是否在表现末日氛围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也有影迷对电影最后刘培强放弃延续人类文明而去抱着几乎不可能的希望拯救地球的价值选择发出质疑与拷问,或者将其与科幻片经典作《2001太空漫游》进行对比批评。
这些讨论,即使最后导向了评分者认为电影只值得「一星」的结论,也是令人欣喜的。在这些严肃而审慎的辩论中,「站队」式骂战被衬得愈发刺耳。
评分多少是影迷自身定夺的权利,但是也希望影迷在每一次为电影评分时,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为维护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优质的电影产业做出一分努力。让电影回归电影,别让电影外的无干“站队”剥夺你作为影迷的“理性”。
新闻推荐
轰轰烈烈的春节档,已经到了尾声。除了《流浪地球》继续高歌猛进,其它影片的大致成绩基本清晰了。这当中成龙主演的《神探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