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爱玲去世 香港最重要的影评人之一走了

阿之 2018-01-08 09:07 大字

香港著名影评人黄爱玲于1月4日在睡梦中溘然长逝,在电影圈内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然而却并未引起普罗影迷的关注。作为当代香港影坛最重要的影评人之一,百度百科对于她的称谓是“作家”,介绍也只有寥寥数语。

黄爱玲

黄爱玲生于1950年代,曾于20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攻读电影,对法国新浪潮电影有第一手的接触和观察。也是这样的经验,让她对文艺片格外关爱。学成归国后的黄爱玲担任过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并撰写、编辑过多本影评集,然而她在内地出版的影评集只有两本,分别是《戏缘》和《费穆:诗人导演》。

《戏缘》

黄爱玲重视电影里的文学性和诗意,甚少谈及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她尤其钟爱谈论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侯孝贤、王家卫、特吕弗、安哲罗普洛斯、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以及众多中国第五代导演都是她反复研究与谈论的对象。

读黄爱玲的影评,可以读出时代的纵深和影者的风格,这得归功于她广泛的阅片量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然而她的文字却生动细腻,并无学术论文的长篇累牍和刻板生硬。这是因为她在影评里透露的,不只是电影上的学术造诣,也有一针见血的洞察、广阔的视野和生活阅历。她评价王家卫电影里的角色,说他们“举手投足皆寂寞”,评价张艺谋拍摄的儿童片,她说“忽略了灵性的层面只着眼于现实的考虑,好看虽然好看,却太世故、太世俗了”。不得不说,她对电影作者及影片人物气质和神韵上的捕捉,是感性而准确的。

《费穆:诗人导演》

在专业书籍唾手可得、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只要肯下苦功,人人可以是影评人、拍片者。黄爱玲却示范艺术家和评论者若想虏获观众、读者的心,还得有通达人情的天赋。也是因为这股通人性的灵气,黄爱玲才能把专业影评深入浅出地写出一股“文青范”。许多对“文青范”东施效颦的拙劣模仿者,恰恰缺乏的是对人性的细腻捕捉。

正是有黄爱玲这样坚持自己操守的影评人,才让香港影坛今年来不断有冷门佳作有机会在媒体、在颁奖礼上重见天日,尽管斯人已逝,但她的名字应该被铭记。

新闻推荐

1月进口片大混战 《星战8》能否称霸开年影市

经过整整1个月的国产电影“霸市”,又轮到进口大片“卷土重来”锁定开年影市了!1月档国产大片较为稀缺,进口片组团来袭。据时光网专业版数据显示,1月将有30部影片上映,好莱坞大片占据了每个周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