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翼杀手2049》的二三事
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瑞恩·高斯林、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银翼杀手2049》上映一周,票房惨淡。虽然距离1982年上映的第一部《银翼杀手》已过去35年时间,其间科技在不断向前走,带动电影技术也日趋完善,然而两部电影上映后的境况却何其相似:
票房不甚理想:《银翼杀手2049》在中国上映5天累计票房6000多万人民币;1982年首部《银翼杀手》上映时,成本2800万美元,票房仅2750万美元。
口碑高度赞誉:2004年,英国《卫报》调查了60位科学家,将《银翼杀手》评为最优秀科幻电影第一名;《银翼杀手2049》也被不少影评人和专业人士奉为“年度最佳、21世纪以来最佳续集”,在核心影迷居多的豆瓣上,《银翼杀手2049》评分为8.5分。
然而,令许多影评人愤愤不平的是,《银翼杀手2049》在猫眼上的评分只有6.8分,比某些公认的烂片还要低,这似乎也说明了影片晦暗的叙事风格在普通观众中并不讨喜。维伦纽瓦的作品看懂很容易,但要领会其中主旨则需费些功夫,他往往把更多的线索和信息放到镜头语言中,稍不留神便会错过,这大概也是普通观众认为《银翼杀手2049》节奏缓慢、沉闷难看的原因之一。《银翼杀手》的剧本基于1968年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第一部导演为执导过《异形》的雷德利·斯科特,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导筒移交到了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手上。维伦纽瓦目前算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曾执导《降临》、《宿敌》、《囚徒》、《边境杀手》等佳作。雷德利·斯科特此次作为《银翼杀手2049》的监制,将绝对的创作自由交到了维伦纽瓦手中。
维伦纽瓦曾这样表述前作与续作的关系,“有点像用着同一个调色盘,但是换了不同的画师”。两部在故事上自然衔接,画面、色调及电影语言风格都延续了前作,在银翼杀手的世界观上则有了更多的完善和延伸。
第一部的时间点设置在2019年,来到续作的2049年,中间30年时间,人类世界发生了诸多变化,复制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然而正如历史是曲线向前发展的,复制人在升级,猎杀复制人的银翼杀手也相应在升级。高司令饰演的便是这位全新的银翼杀手K探员,他最初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只会执行任务的复制人,而后在查案中,揭开人类与复制人之间隐藏的秘密时,逐渐走上了自我探寻、自我认知的过程。
第一部在开场便抛出了这些问题“我是谁?人还是复制人?两者有何区别?怎么证明自己是人?”而在《银翼杀手2049》中,世界观的思考上有了更多的层面,不仅仅关于个体的自我觉醒,还有社会共同体虚拟人、复制人、人类之间如何生存?如果复制人会繁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和人类一样可以繁衍的生命体?如果复制人拥有的是虚假的记忆和内心成长经历,那么他就没有感知和情感,就不是真实存在了吗?
维伦纽瓦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拍摄时,我尽可能地通过动作场景和暴力的呈现方式来致敬原作。我一直试图在角色与老版的形象中找到联系,也努力在不去模仿的前提下,致敬前作的精神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以我们看到《银翼杀手2049》与前作所引领的赛博朋克美学一脉相承,同样是冷峻、萧条、华丽的未来都市,色调普遍偏于暗沉,画面感觉永远蒙了一层雾霾。当然还有想象力超越前作的充斥在城市里的巨型全息虚拟人广告、全能型AI女友、疾驰而过的空中回旋车、萧条无边的科幻之城等等。
维伦纽瓦导演的作品出了名的慢,这部也不例外。诸如高司令饰演的K探员缓慢而探寻似地走入沙漠,静静感受雪花落入手中逐渐融化……然而这种慢却是富有力量和节奏感的,能营造一种封闭空间的氛围感,令观众不自觉被吸引其中。
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