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不懂一部电影……
电影《信条》海报
□本报记者李雪萌
电影《信条》因其烧脑难懂,成功制造了影城复工以来的第一个现象级话题。据说从影院出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倒着走,因为大家普遍找不到北。
论起电影,《信条》不是第一个难懂的,也不是最难懂的,为什么观众都跟它较劲?
看“懂”,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重要吗?不重要吗?一道题不会做,是题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要不要假装看懂了《信条》?
你可能并没走进影院看这部影片,但多半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关于这片子看不懂的议论。作为漫长的影城休眠期内观众最期待的影片之一,大家猜到了《信条》会有智商门槛,但没猜到门槛会这么高。
据说国外有影评这样评价:“这部电影讨论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叙事节奏又极快。以至于如果有观众试图理解它,或许会得脑动脉瘤。”
《信条》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对路人影迷极度不友好。但很多自认为是在诺兰影迷圈子里的人,这次也忍不住要反水,毕竟没多少人喜欢“我难道是个傻子?”的感觉。
大多数人在看完电影后的反应是:我为什么要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来看这部不仅没看懂、甚至都不知道哪里没看懂的电影?
以及人们的整个观影过程心路历程基本是:这是正向还是逆向的主角?怎么突然跳到了这里?我为什么还坐在这儿?看完电影后去吃点什么?太好了终于完了!
从片名来看,“信条”走的就是高冷俯视路线。简单来说,它是这样的:
幼儿园版:该片讲述了一名特工,在经过组织严密训练之后,被派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在搭档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并拯救了世界。
高中版:主角在一场任务中死亡,但实际上是假死,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主角小分队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
霍金版:未来社会充分利用符合系统宏观状态的所有可能微观状态总数的函数(也就是熵)的特性,人和事物可以在熵增和熵减之间来回切换,“祖父悖论”更极大方便了人们改变事情发展方向。人类历史存在两个独立的世界,现在和未来互为镜像,这两个世界都合理,因为时间是个巨大的钳形。
佛祖版:一切已经发生,将必然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别试着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所以有没有必要假装看懂了《信条》,取决于谈话对象:对方是路人观众,可以就幼儿园版进行交流;对方是职业诺兰粉/物理博士后/哲学仁波切,就直接上佛祖版。相信谈话都能进行下去。
而且就算实在看不懂也完全没必要心虚,就像那个著名的表情包——爱因斯坦慈祥地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有的中国同学妄图一晚上掌握我的知识,不能让他得逞。”
别说基础薄弱如你我,就是主演约翰和帕丁森本人,也表示完全看不懂:台词都背得很溜,但不理解说的啥。他俩是一边稀里糊涂拍摄、一边听诺兰亲自不停讲解,才完成了任务。
那么,坐在电影院才两个半小时的我们看得一脸蒙圈,又有什么丢人的?
诺兰和他的朋友们
当今导演粉的鄙视链上,诺兰粉绝对站在头部位置。诺兰是许多人心中的现役最佳导演,一个既大众化又不至通俗、既有独到个性又不至太装的、恰到好处的存在。像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一样,是否喜欢诺兰的作品,也能让影迷们判断出对方是否同类。
一个诺兰的粉丝,通常是不易流俗、爱动点脑筋、有点独立思想、对电影艺术报有点情怀而且有点传统恋旧的人。只是《信条》这次有点玩大了,直接把这个圈子提高到了门萨俱乐部的水准。
片名《TENET》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智力测试游戏,这个词是个回文,暗示着开始既是结尾。片头更直接展示了庞贝古城废墟中,一个刻着拉丁语回文诗句的石碑,其中一层意思是:播种者阿里坡用轮子工作;而另一层意思是:农神(萨特)一直控制着时间之轮运转。
其实看到这里,小编就隐隐有种不祥预感,觉得这片子要搞些深奥的事情,照理这时候聪明点的就该主动告辞了。但偏偏还有点不信邪,抱有一丝希望“我想试试”,结果就导致智商受到了150分钟的嘲笑。
电影史上,像诺兰一样专注碾压观众的导演不在少数。网络上到处可见《高智商电影TOP·10》《烧脑专用影片排行榜》《看不懂电影集合》等门类大全。
这些大名鼎鼎的烧脑片,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类:无限循环类——《恐怖游轮》《源代码》《彗星来的那一夜》《明日边缘》《环形使者》……这类是所谓高智商影片的大户,是最常见的玩法,也就是玩时间梗。
精神分裂/障碍类——《禁闭岛》《搏击俱乐部》《黑天鹅》《记忆碎片》《不明身份》……这一类最怕的是剧透,戳破剧情后其实故事很简单。
惊悚悬疑类——《万能钥匙》《七宗罪》《前目的地》《死亡幻觉》……这一类以营造紧张氛围为目的,惊悚大于烧脑。
异次元类——《心慌方》《盗梦空间》《12只猴子》《月球》……这一类比较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属独创型。
导演意识流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生命之树》《逆流的色彩》《绝美之城》……还得加上王家卫。此类多为获奖大户,独立精神鲜明。
咱也不敢问类——《野草莓》《第七封印》《八部半》《发条橙》……这一类都来自大师,被载入史册,通常有极深寓意或宗教含义,咱也看不懂,还不敢说看不懂。
真·看不懂类——《穆赫兰道》。无论哪个榜单,它都高居首位。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来了,诺兰的作品出现了好几次。可见这位大神一直就是位有追求的导演,《信条》无非是虐人技术更成熟了而已。他能请诺贝尔奖得主做科学顾问,摆明了就是准备讲硬核科技,像小编这样高一以后就没接触过物理的小白,还试图看懂其理论基础,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
如今值得盲目信任的导演,也就只有诺兰了。“诺兰出品,必属神作”已被影迷们所信服。网络上有很多“为什么人人都爱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什么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诺兰”等类似的帖子,在目前IMDb评分前50名中,诺兰的作品占了6个。有影评人说:有人想要听故事,有人想要目眩神迷,有人想要颠覆已知,有人想要思考,这些克里斯托弗·诺兰都有。
经过漫长的疫情休眠期,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影迷关注、形成广泛话题、引起普遍热议,诺兰算是机缘巧合,但也堪当此任。
看不懂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不只是电影,任何艺术都存在“看不懂”的问题。杜尚的《泉》、毕加索和康定斯基的画、后现代那些搞装置的,注射器喷墨汁的……不管是俗还是雅,来自庙堂还是江湖,都不免令人面面相觑:这都是些啥?
就算如今已经普罗大众化的那些作品,观众一定能理解他们的作品在表达什么吗?比如梵高的《有乌鸦的麦田》,那强烈的色彩冲击,作者究竟是要传递什么呢?就不说达利或者托姆布雷了。还有那些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让人搞不懂是艺术还是魔术,还是恶作剧。
有句话说“看不懂才是艺术本身”。艺术本身是反精英的,但艺术品又必然带有精英色彩。任何艺术都是积淀、精炼与提升,带有一定的门槛。对一个婴儿来说,全世界都陌生而不懂;但随着知识阅历的提升,他懂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艺术也是这样。但是艺术家不能迁就婴儿,他有责任为社会创作一些高质量的东西。
王小波有篇文章曾说:“我总觉得,科学、艺术不属于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这样关怀下去没个底。”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艺术家有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你的作品?网友们的讨论非常热烈,甚至庄文强导演还亲自现身做了自己的回答。
有个高赞回答是:在普通欣赏者眼里来看,刚好准确击中自己的艺术就是好艺术;在艺术家那里看来,刚好满足了他自己的表达欲的艺术就是好艺术;在艺术史研究者和收藏家那里看来,有突出的创新成就,打破了既有格局,带来了革命,创造了里程碑的艺术就是好艺术。
“懂”与“不懂”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如果不懂,不要急着去揭发那是皇帝的新衣,还是应该先尝试提高自己。就像这道物理题你不会做,不要首先想到质疑这道题,应该是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然艺术不是物理题,没有考试,观众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不会做的题可以绕着走。比如射墨书法,看不明白咱就告辞。但一切选择都有因有果,就像当年放弃物理的小编,今天就看不懂《信条》。
新闻推荐
原创谢明宏娱乐硬糖作者|谢明宏编辑|李春晖中国菩萨不行的时候,要请外国神仙。《星际穿越》复映票房破亿,老片《盗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