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对逝者的敬意 对生命的珍重

成都商报 2021-11-06 01:25 大字

10月29日,4K修复版《入殓师》在中国内地上映。这部最早上映于2008年的电影,是公认的影坛杰作,在豆瓣上有超过50万的观众给它打出了8.9分的高分。这部电影也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时隔13年,4K修复版在内地公映,依然取得不错的票房,票务平台上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落在7000万元左右。这也体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正所谓:“道爱、道谢、道歉、道别,本来就是人生最难的四桩功课。”《入殓师》讲述的是人生的“道别”,它以死亡作为主题。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个大提琴手,在失去东京最后一份演奏的工作机会后,带着妻子回到山形老家。刚回到老家,被报纸上一则“旅行社”的广告吸引,他一开始以为是类似导游的职业,去应聘时才知道工作是为逝者送行。为了生计,他迫不得已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小林大悟一开始对入殓师并不了解,对死亡更是只有恐惧。第一次跟随老板见到了死者, 是一个在家中已经离世两个月才被发现的老太太。尸体腐烂得十分严重, 小林大悟不敢直视,接近崩溃。结束后他奔赴澡堂不停地清洗自己身上的污秽, 回家看到妻子摆在桌子上的鸡肉直接吐了出来。在艰难的职业适应过程中,小林大悟的职业被身边人知晓了,他遭到了贬低和排斥,甚至连妻子也不理解他,说出了很伤人的话,“别碰我,你不干净”。

这代表的是很主流的态度,即逝者的肉身是“不净”的,入殓师的职业也是“不净”的。但电影以老板和小林大悟一次又一次缓慢、严谨、庄重地替逝者入殓过程的呈现,打破了这样的刻板认知。整个入殓过程,犹如宗教仪式一般静穆:入殓师虔诚地跪在逝者身边,为逝者盖上被子,轻轻抽出逝者的衣服,俯下身为逝者擦净身体,四处打点,为逝者穿上洁净的衣裳,再整顿妆容……

原本黯淡冰冷的逝者,再一次焕发“容光”。在目睹整个入殓仪式后,小林大悟的亲朋对死亡的恐惧也逐渐消解,对死亡有了重新的领悟: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给予逝者体面与尊重,也是给予生命体面与尊重;让逝者以美好的姿态告别世间,既是对逝者最后的敬意,也是逝者给予生者最后的礼物。

小林大悟也由此与父亲达成了和解。在替父亲入殓的过程中,小林大悟用迟来的爱、用思念、用敬重、用理解与同情,仿佛一同经历了父亲坎坷的一生。他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他与父亲认真地告别,给予父亲最后的爱,然后带着父亲的祝福,好好地活下去。

庄重地与逝者告别,然后更好地活下去,这是《入殓师》传递出的另外一层意旨。在遭到妻子反对后,小林大悟一度对工作打了退堂鼓。正当他准备向老板辞职时,老板请小林大悟吃了美味的鱼白。老板问:“好吃吗?”,小林大悟说:“好吃。”老板回应:“好吃吧,好吃得让人为难。”正如老板所说,好吃的鱼白也是“遗体”,生命的繁衍生息,其实都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的,有死亡,才有了新生。正因为死亡是令人难过又无可避免的,所以我们才要善待生命,才要好好地享受生之欢愉。因此,哪怕“为难”,也要享受“好吃”,也要大快朵颐。

当一直照顾小林大悟的澡堂老板娘送去火葬时,大家才发现澡堂里的常客、老板娘的好友,是殡仪馆的火葬员。面对老板娘的去世,火葬员虽然很沉痛,但也颇为淡然。他说:“死可能是一扇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穿过它, 走向下一程。我作为守门人,送他们穿过这扇门,说上一句,一路顺风,我们后会有期,真的非常荣幸。”当死亡到来,是这一段旅程结束,逝者走向下一程,而生者仍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赶路。不必因为无法同行而痛苦,我们终将相遇,我们后会有期。

《入殓师》直面死亡、向死而生,有对逝者的敬意,也有对生命的尊重。在久石让悠扬深沉的配乐烘托下,电影就像一曲荡气回肠的大提琴曲,哪怕时隔13年重温,我们仍会被它的音符击中,沉浸在电影的氛围里难以自拔。(曾于里)

新闻推荐

彭于晏: 我和乔琪乔一样“缺父爱”

2016年拍完《明月几时有》后,彭于晏希望和许鞍华导演再合作。幸运的是没有等待太久,彭于晏就迎来了《第一炉香》。影片已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