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豆瓣高分小语电影
你是否还在片荒呢?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
冷门高分的小语种电影片单
保证好看且有逼格~
法国电影
FRENCH FILM
NO.1《两生花》
1991年 | 豆瓣8.3分
《两生花》,又名《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两个少女维罗妮卡,分别生于波兰和法国,相同的名字,相同的外貌,相同的年龄。她们都那样热爱音乐,嗓音甜美。
她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却心灵相通,好像能够感觉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存在。
故事的前半段是波兰的维罗妮卡,故事的后半段是法国的维罗妮卡。
一个长发,一个短发;一个选择歌唱而猝死舞台,一个选择平凡而放弃理想。
电影讲述两个女孩的生命故事,表现了人类不可名状、难以解释的生命体验,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宿命。
NO.2《蝴蝶》
2002年 | 豆瓣8.6分
一个老人和一个10岁女孩共同去寻找一种阿尔卑斯山脉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贝尔”,老人为了死去儿子的遗愿,女孩为了寻找失去的母爱,走上同一条寻找的旅途。
过程中一老一少不断争吵斗嘴而渐渐亲近,大段充满童真的对白,阳光明媚的法国乡村风光一览无余。
其实,伊莎贝尔蝶并不是他们真正寻找到的东西,他们所收获的,是及时表达爱的勇气。
NO.3《触不可及》
2011年 | 豆瓣9.2分
《触不可及》的豆瓣评分高达9.2,改编自真实事件。
迷恋跳伞的白人富翁因事故造成脖子以下瘫痪,于是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从监狱释放的黑人混混。
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迥异的人,跨越了阶层和学识,出人意料地相处融洽,成为心灵相通的知己。
在这部电影里,生与死都不再是拿来当噱头的泪点。这是一种对生命真正的敬意与尊重,与感动无关,却无时无刻令观看的人感受到脉脉温情。
NO.4《心房客》
2012年 | 豆瓣8.5分
片名《心房客》直接戳中电影主题,三段故事里的主人公都蜗居在狭小逼仄的公寓里,而他们的内心远远比身体更需要自由的空气。
一幢破旧公寓内外的六个陌生人,一台待修的电梯,三段不同的生活构成了《心房客》光怪陆离的故事。
封闭空间内的人物如同置身滑稽的默剧中,他们的行为和情感富有象征意味。在点明生活本质的同时,这些故事就像初春时节探出头,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NO.5《阿黛尔的生活》
2013年 | 豆瓣8.4分
这部电影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无数好评和盛誉。
《阿黛尔的生活》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同性场面用如此露骨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没有让观众觉得下流、丑陋,相反,令人感觉十分美好,情欲和性感表现得非常纯粹。
也正是在这些段落中,观众得以与电影主角产生强烈的共情。无论你的性别与取向如何,你都会认同所展现的美与好,并且能够尝试理解阿黛尔和艾玛灵肉交融的爱。
影片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将一些看似散漫的片段串联起来,悄然无声地把观众带入阿黛尔的世界中。
NO.6《普罗旺斯的夏天》
2014年 | 豆瓣8.4分
《普罗旺斯的夏天》讲诉了一个温暖治愈的法式家庭故事。
久居法国乡村的老人突然收到离家十八年的女儿托付,照顾她来自巴黎的儿女到普罗旺斯乡下过暑假。疏离的关系和生活习惯的沟壑在相处中磨合,缓缓流淌着亲情。
老人用他的方式,倔强地、艰难地守护着他的孙辈、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家乡,最终获得了亲情的破冰和孩子们的爱意。
德国电影
GERMAN FILM
NO.1《玛利娅·布劳恩的婚姻》
1979年 | 豆瓣8.3分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奇妙的爱情经历,古怪、沧桑,又有一种神秘感。
从在炮火声中举办结婚仪式,到在爆炸声中毁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的十年,也正是战后德国沧桑变化的十年。
本片导演为著名的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法斯宾德,他通过这部爱情悲剧,借由玛丽娅坎坷的婚姻悲剧和她短暂一生流离失所的命运,反映出战争给德国普通人生活带来的痛苦状况以及摧残,形象地隐喻了德国战后社会的兴衰与进退。
NO.2《罗拉快跑》
1998年 | 豆瓣8.1分
《罗拉快跑》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同样兼具电影艺术性和实验性,就像一款以罗拉为主人公的电脑闯关游戏。
罗拉为了营救自己的爱人曼尼,她不停奋不顾身地奔跑,每次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电影实际上是在表达世界的不可知和命运的混沌无常,人类对世界充满无奈与绝望。
这是一部“新”电影,在世纪之交之际,让人们对于21世纪的电影有了更为直观的遐想。
NO.3《布达佩斯之恋》
1999年 | 豆瓣8.6分
电影的叙事相当紧凑而饱满,没有多余的台词或剧情。影片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发展,并包裹了时代大背景的历史外壳。
二战阴云下的无奈悲歌,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半生纠缠,一场步步为营、蓄谋已久的复仇传奇,在布达佩斯上演。
NO.4《钢琴家》
2002年 | 豆瓣9.2分
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波兰犹太人悲惨生活的电影。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独具匠心,大量使用了肖邦创作的古典音乐。肖邦作为波兰伟大的作曲家,是音乐史上著名的爱国者。
导演正是通过肖邦的音乐呐喊,呼唤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担当。
电影克制而冷静,哀悼在二战中不幸逝去的生命,也有对人性深刻的反思,战争片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此。
NO.5《浪潮》
2008年 | 豆瓣8.7分
德国电影《浪潮》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改编,体现了强权下的服从现象。
校园里一场有关法西斯主义的课程实验,让学生们由此产生专制独裁和群众运动的癫狂。
原来纳粹和独裁依旧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NO.6《气球》
2018年 | 豆瓣8.4分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没有不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德社会高压之下的四口之家是如何逃离的故事。
意大利电影
ITALY FILM
NO.1《革命往事》
1971年 | 豆瓣9.1分
《革命往事》触及了“革命”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恰好迎合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社会事件。
导演莱昂内邀请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操刀电影配乐,很好地契合了两个主角的性格和经历。
革命的原因,革命的乌龙,对革命的背叛、忠诚和反讽,影片热烈而又伤感,高屋建瓴,蕴意深厚,体现出真正的史诗格调。
NO.2《邮差》
1994年 | 豆瓣8.8分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
聂鲁达的诗歌与意大利的优美风光交织在一起,诗歌的精神同样得到传承。
邮差马里奥需要诗,他敏锐地察觉,诗歌不属于写作的人,应该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于是马里奥因为聂鲁达的诗歌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并代表工人去朗诵他自己创作的诗歌,他的人生就此改变。虽然他的命运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悲剧性结局。
丹麦电影
DANISH FILM
NO.1《狗镇》
2003年 | 豆瓣8.4分
本片一如以往拉斯·冯·提尔电影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怀,对人的善恶进行鞭辟入里的揭穿与嘲讽。
狗镇从女主角格蕾丝心中的乐园变成地狱,她被当成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狗对待,欺辱、压榨、强奸、猥亵。
她终于无法再宽恕这些罪恶,重新获得权势后选择血洗狗镇。
最后的狗镇只剩下一只小狗。
NO.2《狩猎》
2012年 | 豆瓣9.1分
“人们都坚信小孩子不会说谎,这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但人们错了。”
幼儿园女童卡拉诬陷老师卢卡斯猥亵性侵,使得卢卡斯成为小镇的众矢之的,遭到小镇群体铺天盖地的恶意和打压,甚至是生命威胁。
哪怕最后警察证明了卢卡斯的清白,盲目的民众却并没有就此放下心中的偏见。
NO.3《地雷区》
2015年 | 豆瓣8.6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
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那里,其他人似乎都在期待着他们的死亡。
孩子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唤醒了士官长内心的人性。
随着一声声的地雷爆炸声和孩子们无助的哭声,士官长卡尔慢慢地从一台战争机器中脱离出来,变为了有血有肉的人,最终也选择放走幸存下来的四个孩子。
NO.4《总有一天》
2016年 | 豆瓣8.7分
《总有一天》被誉为是丹麦版《熔炉》,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寄宿学校发生的暴行和迫害。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
总有一天这四个字,看似充满了希望,但却也蕴含不敢作为的绝望。
伊朗电影
IRANIAN FILM
NO.1《生生长流》
1992年 | 豆瓣8.6分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导演的长片《生生长流》,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地震后一路的所见所闻,所谈所感,寻访当年拍摄的小男孩下落。
无论是摇篮里的婴儿,断壁外的绿色,楼上的花盆,地震后的婚礼,瓦砾上的电视天线,体现的都是一个“废墟开花”的坚韧与乐观。
阿根廷电影
ARGENTINE FILM
NO.1《杰出公民》
2016年 | 豆瓣8.4分
《杰出公民》以一种近乎无意识的幽默感贯穿始终,电影蕴含的人情冷暖与文化隔阂又在不断揭下一些人们平时视而不见的伤疤。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丹尼尔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却遭遇了种种乌龙事件,甚至险些丧命。
在影片的最后,丹尼尔志得意满地带着自己的新书出现在媒体面前,书名叫《杰出公民》,记录的正是他在故乡的遭遇。
原标题:《20部豆瓣高分小语电影》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上座率和观影人次数据提振市场信心 国庆档电影票房8天近40亿
据悉,今年国庆档累计票房约39.3亿元,档期总观影人次9942万,位列国庆档影史第二,助力中国电影全年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