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编剧罗纳德·哈伍德病逝 享年85岁

澎湃新闻 2020-09-10 15:24 大字

当地时间9月8日,曾凭借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钢琴家》,夺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编剧罗纳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因病在英国家中去世,享年85岁。罗纳德·哈伍德凭借《钢琴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罗纳德·哈伍德凭借《钢琴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罗纳德·哈伍德1934年11月9日出生在南非开普敦一个犹太家庭,原名罗纳德·霍维兹(Ronald Horwitz)。17岁时,他为实现舞台剧演员的梦想,选择远赴英国伦敦求学。在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导师劝他改掉自己的姓氏,因为霍维兹这个姓,一听就是犹太人,而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大环境下,对舞台剧演员来说,显得不够亲民。于是,他选了罗纳德·哈伍德作为自己艺名。

二十岁时,罗纳德·哈伍德加入英国著名舞台剧演员唐纳德·沃尔菲(Donald Wolfit)的剧团,除演戏之外,还担任前者贴身跟班有五年之久。沃尔菲是上世纪前半叶英国戏剧界的标志性人物,算得上是劳伦斯·奥利佛出现之前,最富盛名的莎剧演员。不过,私底下他也以脾气乖张、恃才傲物而著称,能在其人身边服务多年,哈伍德可谓是尝遍了各种甜酸苦辣。

离开沃尔菲剧团后,哈伍德渐渐转型,由舞台剧演员变身作家和编剧,创作了不少剧本和小说。1980年,他由自己当年侍候唐纳德·沃尔菲的经历出发,写成剧作《化妆师》(The Dresser),登陆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舞台后,都获得极佳反响。三年后,这部舞台剧又被翻拍成同名电影,哈伍德除亲自改编剧本外,还担任了制片一职。最终,该片在第56届奥斯卡奖上,拿到总共四项提名,其中就包括哈伍德的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而男主演阿尔伯特·芬尼凭借该片拿到了1984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化妆师》(1983)海报

《化妆师》(1983)海报

到了2015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与伊恩·麦克莱恩两位老戏骨再度演绎了电视电影版的《化妆师》,同样广获好评。对此,晚年时候的哈伍德曾谦虚地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化妆师》这出剧目,为何会有那么持久的魅力,“没错,那是我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我确实很为它感到骄傲,但说实话,我实在没想到过,它能那么受大众欢迎。这部戏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说的是人的情感,说的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脑袋,这正是我喜欢《化妆师》的地方”。《化妆师》(2015)海报

《化妆师》(2015)海报

不过,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上,哈伍德最终没能战胜《母女情深》的编剧詹姆斯·布鲁克斯,与小金人失之交臂。直到近二十年后,年近七旬的他,才终于凭借为罗曼·波兰斯基作品《钢琴家》创作的剧本,拿到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钢琴家》改编自波兰钢琴师施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讲述了这名犹太人钢琴师在“二战”时期的痛苦经历。事实上,波兰斯基找上哈伍德合作事出有因——“二战”期间,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载浮载沉的个人经历正是这位编剧最为钟爱的创作主题之一。除《钢琴家》之外,哈伍德参与创作的电影《拂晓攻击》(Operation Daybreak,1975)、《战争倒计时》(Count Down to War,1989)、《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2001)和《屠杀报告》(The Statement,2003),全都关乎这一主题。《钢琴家》海报

《钢琴家》海报

凭借《钢琴家》获得奥斯卡奖后,哈伍德也成功跻身好莱坞一线编剧名单,使得他在年逾七十之后,迎来了创作事业的一个高峰。由他担任编剧的《成为朱莉娅》(Being Julia,2004)、波兰斯基版《雾都孤儿》(Oliver Twist,2005)、《潜水钟与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2007)、《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2008)、《澳洲乱世情》(Australia,2008)、《一次心理治疗》(A Therapy,2012)和《四重唱》(Quartet,2012)等片,大多都能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而他自己也凭《潜水钟与蝴蝶》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但最终负于《老无所依》的科恩兄弟。

虽然参与创作了这么多文艺佳片,但对哈伍德来说,他的心之所向始终还是舞台。“拍电影是为了钱”,2016年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他曾笑说,“这钱很好赚,本小利大,但写舞台剧才是我最喜欢的活儿,因为那关乎语言,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早在《钢琴家》获得奥斯卡奖之前,哈伍德已经凭借其在舞台剧创作上的成就,获颁大英帝国勋章暨爵士头衔。(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赵又廷:我只能吃“演员”这碗饭

“我很喜欢这个人物的纠结感,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想要的跟自己能得到的之间的矛盾,我们永远都是在一个取舍的跷跷板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