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对话阿里影业总裁李捷:疫情加速行业整合,阿里回归电影创作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李捷成为阿里影业总裁后的首次公开亮相。阿里影业不仅拥有自己的原创团队,也有淘票票这样的票务平台和灯塔专业版这样的宣发平台。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下,阿里影业在决策上也进行了不少的改变。
李捷表示,在今年上半年,阿里影业主要做的有两点。其一就是退票,“4月之前主要忙退票。我们用的淘宝阿里系C端客服系统,都告诉我们快撑不住了,退票的接通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值,真的是至暗时刻。这种最强春节档一夜之间带来的反差是最痛苦的。”
退票也给淘票票带来了一些问题,用户的票款是秒退,但院线不能立刻返回给淘票票。李捷表示,“最高峰时我们垫付了2、3亿票款,至今没有全部收回。较大可能收不回来,因为有些电影院抗不过去不开了。”
淘票票也很快地对疫情期间的购票模式进行调整。“我们看到韩国复工很早,出台了隔座(方式),我们觉得隔座一定是恢复后的模式,很早就做好,7月20日复映后立刻开放了隔座售票功能,灯塔专业版也完全支持隔座票房的统计。”
第二部分,就是“在内容上抓住机会”。李捷表示,“比如我们和中影合作的疫情电影,根据武汉快递小哥陆勇的真人真改编,拿到了授权。我们希望,可以在明年1月23日,也就是武汉封城一周年的时候关机,纪念武汉封城。我们还有一部关于疫情的网络电影。”
除了这两个重点,阿里影业还宣布会免除所有影院系统中6个月的系统服务费、技术服务费,联合网商银行,给中小影院扶助金。
疫情令电影行业发生变化
“电影肯定不再是资本追逐的行业,很多资金上没有实力、缺乏制作能力的公司会出局”,这是李捷对疫情之后电影行业的看法。他认为,这也是一个挤压泡沫的过程,“2014年开始影视产业就有泡沫,2016年到达高峰,据说全国交过立项审批的有1500到2000家,肯定不符合真实的产业现状。2018、2019年泡沫挤下去很多,今年彻底去泡沫化。”
经历疫情之后,真正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具有资金实力、做好内容、拥有核心能力业务的公司。但李捷认为,疫情的负面影响必定存在,“因为疫情影响,一些有活力创造内容的公司,也失去了长期持续拍电影的能力,估计今年电影供应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三分之二,明年暑期档之后电影公映可能出现断档情况。”这些对公司的影响,也会对电影从业者造成很大的影响,减薪、转行、裁员的情况也相对不少。
目前的市场状况,李捷认为对做内容的公司还算“好事”。他认为,“我们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以前)有些好故事本来想谈,本来200万剧本费能拿下,结果被别家拿下来包装后卖,溢价到300万,我们就很尴尬,我们不会出300万买这个剧本。所以对留下了坚持做内容的人是好事,对行业来说是好坏参半。”
电影本身的风险,也持续增大。“对内容的优质性和电影的成本都会有影响。过去我们平均制作成本的增速超过了票房的增速,未来制作成本将会成为问题。”
风险的增大,会令电影行业加速整合,更多大平台和大公司会加速整合。李捷认为,“优秀内容人才,会回归大公司和平台。过去电影行业好的时候,优秀内容创作者、导演、制片人都自己组建公司或工作室,跟大公司合作。疫情后,一些优秀创业者会考虑回到大电影公司,因为需要资金的支持。过去大家更愿意‘出去’,未来会‘回来’,我们阿里影业的机会,是有没有机会吸引到行业内的一流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影业自然也会加入到行业整合当中。李捷表示,“我们目前没有大的资本动作。我们不做电影院,但我们云智系统希望出现大的院线公司,产品服务会更高效。内容是创意为主、高度分散的行业,可能阿里影业未来会考虑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吸引人才)。内容团队回归大公司建立紧密联系,被控股的工作室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也有独立制片人计划的想法,而且是开放式合作,可以谈合作模式。宣发行业也可能彻底整合,很多公司都转行、退出了,未来有能力留在发行领域的公司不超过3到5家。这方面,疫情期间我们没有裁员、减薪,甚至还在招人,团队规模上肯定是中国最大的发行公司。”
阿里影业从“水电煤”回到内容创作
吸引电影行业的一流人才,也就意味着阿里影业将会回归电影创作领域。从2016年的电影行业基础设施“水电煤”,到现在回归内容创作,阿里影业在行业内的逻辑是什么?
李捷表示,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分为多个阶段。在公司最初的阶段,阿里影业的发展并不顺利。“阿里影业诞生的时候就是内容公司,我们在考虑互联网公司进入内容行业的机制和考核问题,因为电影项目从有故事到拍完,一般都要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过程中如何考核?其实做内容就像‘手艺活儿’,快或慢都不一定好。2014、2015年我们不太顺利,拍的片子效果并不好。互联网团队调进阿里影业后,我们有非常严肃的讨论,我们和光线、博纳、华谊、坏猴子相比,优势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缺少一流人才,那时选择在大公司做内容的都是正在学习的创作者,但我们长项是产品运营能力,我们就决定先把核心业务做起来,于是把淘票票并入阿里影业,把它做成中国一流票务平台,然后我们做宣发,第三步才是做内容。我们在5年内完成了这三步,2016、2017把淘票票做成票务平台第二名,2017、2018年加大对电影投资,2018年下半年加大电影投资比重,出现合制和自制。去年,我们是民营企业中,参投票房最高的公司,加起来有110亿到120亿。2019年8月,我把20位做版权、投资、宣发的同学叫一起开会,讲我们要做内容赛道,他们是阿里影业重返内容的第一批。”
做什么样的内容,阿里影业目前已经相对明确。第一种类型,是做国际电影。“我们不投好莱坞五大电影,那是财务投资,我们专注发现海外优质爆款电影,所以出现了《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何以为家》等海外高分片。后面我们还有几部,《穿越风云》和今年的《1917》都是我们投资的。”
阿里影业会做的第二种类型,是参与大档期的投部电影。“爆款我们看到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拆弹专家2》,我们由此进入合制和自制领域。‘内容为王’是这个行业的真理。(如果)不做内容,想在这个行业里有竞争力是非常难的。”
今年六月,李捷正式成为阿里影业总裁。他表示接任总裁后,“规划中的阿里影业是‘内容+科技’公司,内容在科技前。组织上也做了拆分,业务分成内容、地面网络BD、面向院线的产品技术体系。我自己亲自管的是内容,地面BD和影院系统都是交给我的搭档来管。我70%、80%的经历放在内容制作和内容投资,也代表了公司战略。内容上,我们和中影集团合作了反映疫情的电影,接下来还有陈可辛监制的《一点就到家》,关于电商脱贫。我们对电影类型有三个要求:温暖、正能量、积极向上。科技上,将继续强化淘票票、灯塔和云智,也会继续做MCN业务,还有直播宣传项目‘冲击波’,疫情期间没有办法办首映,未来它一定会成为电影宣发的标配。”
“冲击波”的推广,在一开始并没有这么顺利。2019年推出时,有一些片方直接会表示自家演员不能进直播间,“今天他们的脸应该被打得很响,很多比他们大牌很多的明星都在今年上半年直播了。今年下半年电影市场恢复后,基于在线直播、短视频的宣发手段将成为主流和标配,疫情结束后,可能线下宣发活动会越来越被替代掉。我们希望‘冲击波’能够‘在线重新定义路演’,是新趋势。而且做了直播和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如何把电影内容在最快地表达给用户,成为了基本需求。宣发成为了电影的本质,让电影内容带电影内容。我特别感谢《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片方李总(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为了直播去跟胡歌做了3次思想工作。胡歌本人很open,但他的团队很顾虑,后来大家都知道,6.5秒卖了26万张票。《南方车站的聚会》把热度带起来了。”
院线还是网播?从类型和体量判断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有不少院线电影选择在网络进行点播发行,也有不少网络电影获得了远超过去的收益和关注。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之间的壁垒,也愈发模糊。作为阿里影业总裁与优酷电影的负责人,一部电影究竟登陆网络还是院线发行,是李捷需要决定的问题。李捷表示,他对影片以何种方式发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考虑。
“我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是发行方式的区别,没有别的区别。网络电影是不是电影这件事,没有讨论的意义。第二,由于播放平台不同,类型和内容的差距是,网络电影会更偏爱视觉系的,网络电影这两年播的最好的都是盗墓、仙侠、武打、玄幻、怪兽题材,就是好莱坞B级片。第三,宣发模式不同,院线电影起码一个月,网络电影经常提前7天、3天开始宣传。基于这些假设,我们团队开发剧本时,不会人为设限。如果想拍怪兽、盗墓、武打题材,更好进网络电影,我会跟片方交流规划。我的重要职责,就是在行业里率先提出,中国哪些电影适合网络,去院线还不如网播,因为我们有数据支撑。”
在当下,院线播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收益方面。李捷认为,“现在流媒体商业模式,支撑不了那么大的投资,最多能cover住1亿左右制作成本的电影,还得是‘会员+点播+买断版权’加起来。流媒体业务可能会帮助电影创作者在类型化、小体量、小成本电影上找到出口。”
李捷还表示,不久的将来,很快会出现院线与网络双线发行,“窗口期”会缩短甚至达到几乎同步。“我认为网络电影做得越好,院线电影才会拍得越好。”
新闻推荐
公交车上挟持13人,乌克兰劫匪奇葩操作一辆公交车,13名人质,一名劫匪,一位总统,一部电影,若干武器和炸药……把这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