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互搏何者胜?
□钱欢青
仅仅因为是导演李安的作品,就觉得《双子杀手》一定要看。这个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早已成为一个传奇,我们在内心里总是暗暗相信,传奇能继续带给我们传奇。
其实吸引我迫不及待进影院的还有一个原因:李安从前的片子,除了那部《绿巨人》,都是“向内走”,是深掘人物内心的,即便油盐酱醋江湖儿女或者刚从残酷战场归来的士兵,也有个体生命内心万水千山的沟壑,因而以电影方式对人之困境和情感的深度描摹,李安无疑极其出色。而《双子杀手》呢,看简介就知道这是一部特工片、杀手片,在此类题材早已佳片云集的情形下,善于“向内走”的李安,又会给这个杀手带来怎样惊心动魄的内心风暴?换个并不太恰当的说法,李安会以怎样的气场,来熔铸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伦理沟壑,展现新的电影风貌?
看完《双子杀手》,我的期待落空了。也许是因为期待值太高,但我还是想说一下原因:《双子杀手》虽然有出色的动作戏,有背叛,有阴谋,有几乎一切特工爆片所需要的元素,影片也确实让人看得“很过瘾”,但仅以特工片的角度而言,这不过是一部没有惊喜的中规中矩的特工片。没有惊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剧情的反转不够有力也不够频繁,而影片一开始就极力渲染的威尔·史密斯的超强能力,也“抑制”了悬念的力度;二则更为重要,是影片核心情节点的严重滞后:威尔·史密斯被政府追杀时面对的杀手,居然是年轻了20岁的另一个自己,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双子”的组织把威尔·史密斯这个世界第一杀手克隆了,这个组织还开始在克隆过程中剔除“母本”本身的情绪,开始制造毫无感情的“战争机器”。克隆的话题、制造毫无个人情感的战争机器的话题,已经被人说过无数次,因此将其当作整部影片的“题眼”,确实难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种科技想象力的“滞后”当然会让人觉得“陈旧”。我们知道不少好莱坞大片,其中所涉之武器、科幻,都以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想象而新鲜引人。不用说大量优秀的科幻电影是如何综合当今学术成果并尽力突破其边界,光是那些优秀特工片中的牛掰武器,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了。
所谓“双子”,当然是片中的特工和他的克隆人,但我觉得“双子”也仿佛影片面对内涵和技术这两个必然组成部分的隐喻。一方面,电影必然要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根本引擎;另一方面,120帧、4K、3D等等最新技术的运用,也确实能在视觉上给人更大的震撼。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120帧之后,《双子杀手》是李安对120帧的再次运用,可见李安相信,采用120帧才是电影的未来。据说除了视觉震撼,《双子杀手》还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数据造人:用数据在荧幕上造一个假人。为了这个假人,李安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制作者,还有500名视觉特效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顶尖的技术毫无疑问会让人获得更大的视觉快感,但我的感受是,如果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出色的技术视觉表现和人物孤独又浩瀚的内心形成了很好的呼应,那么《双子杀手》中的技术和视觉盛宴,就只是停留在技术和视觉盛宴本身而已,顶尖的技术成为刺激感官的最新秘方,技术狂奔的结果,或许如学者戴锦华所言,“我觉得这很可怕,电影真的成了一种兴奋剂、安慰剂,越来越依赖技术、大数据,越来越远离文化”。
《双子杀手》中的“双子互搏”,有血有肉的人最终战胜了毫无情感的战争机器,而电影中有关内涵和技术的“双子互搏”,显然还将继续下去。以我浅见,李安的价值,在于在电影这本身就因科技发展而诞生的媒介中坚硬地生长丰饶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在对技术的狂热追求中,让浩淼的人文内涵被技术及其视觉效果淹没。
新闻推荐
本报特稿10月24日,金球奖官博发文称,第7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申请将于下周结束。目前共有92部电影递交了申请,其中华语电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