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影院变影城 光影世界话变迁
从日头偏西就搬来小板凳,耐心等到夜幕降临看电影……这是2007年戛纳电影节上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短片 《看电影》的片段,描绘的正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露天电影。时代变迁,不变的是电影一直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变的是不断升级变迁的电影放映技术和观影环境。
放映技术:从胶片机到数字机
从事影院工作近30年的西海岸影城董事长宋蕾,曾建立起西海岸新区的第一家影院。她亲身见证了电影市场的发展过程,谈到电影放映设备的更迭升级,如数家珍,“新区从1993年最初的一家花林影院增加到现在的20家现代化电影城。电影放映技术也经历了胶片流动放映机、固定放映机,数字0.8K、 1.3K、2K、3D、4K、杜比全景声4K激光巨幕、IMAX、中国巨幕、LUXE的发展阶段。 ”
最老式的胶片放映机按放映胶片的宽度可分为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70毫米等不同。 8.75毫米、16毫米放映机携带方便,一般为农村社区流动放映;35毫米、70毫米固定放映机在城市影院内放映。
21世纪,数字放映机开始出现,分辨率从0.8K开始不断提高,1.3K、2K、4K……从2007年0.8K数字放映机的使用到2009年电影《阿凡达》的上映,电影院基本处于一个数胶并行的时代。国内的1.3K标准放不了分账片,因此逐渐被淘汰,城市影院基本上以2K数字放映机为主。农村在2007年也实现了数字放映,使用0.8K数字放映机流动放映,以科教片、故事片为主。
电影载体:从“跑片”到卫星传输
宋蕾回忆,自己小时候,十里八乡的村民想要看电影,需要请电影放映员到村里来。当时的电影放映员每天都要挑着四五百斤的放映设备,步行几十里路穿梭在各个村庄中。一个村往往要等上两三个月,才能轮上放一场电影。
改革开放后,县里有了电影院。当时的电影载体是大盘胶片,那个年代,一部片子要同时供好几个影院放映,所以每个影院都有“跑片员”,穿梭于各个影院之间,将放映完的胶片送到下一个电影院。 1998年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号》,用的还是大片盘,足有十多盘,每盘重7.5公斤。胶片在多次放映后会有损坏,导致画质变差。
随着数字电影、3D电影、4D电影不断推陈出新,胶片电影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载体从胶片变成了方便携带、方便拷贝的硬盘。后来,卫星传输方式又取代了硬盘。在5G技术日益成熟的将来,电影的载体和传输方式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令人充满期待。
买票方式:从排队到线上选座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还没普及时,大家去看电影常常只能当场买票或者提前几天排队买票,造成了诸多不便。电话普及后,大家可以通过电话订票,但常常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座位。如今智能手机普及,只要在团购APP上选座购片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实用,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宋蕾回忆,1980年12月,她参加工作第一次走进县城电影院,当时的电影院是采用手撕手写票;2007年11月西海岸影城安装了现代化售票系统后,电影票开始使用电脑打印;2013年10月开始,影院在团购平台上线,观众在APP上买个团购码,到前台验证后就可以通过售票员取票;2014年6月,影院在猫眼平台上线,实现了在线选座,观众可在取票机上直接取票,既方便了观众,又节省了影院人力资源,提高了影城的工作效率。到目前为止,影城合作的线上购票平台已达10余家,从验码取票到扫码取票,整个购票过程越来越便利。
新闻推荐
两个史密斯同片厮杀,两个皮特隔片对阵 国庆档之后,进口大片要挑大梁?
今年国庆档有《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几部大片上映,10月上半月的电影市场热度不需要担心,但在热潮退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