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留给雷尼·哈林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澎湃新闻 2019-08-24 20:04 大字

原创: 杨小没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上半场苦尽甘来,下半场机遇何在?

文/杨小没

生于芬兰,荣于好莱坞。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芬兰少年,到全球超10亿美元票房导演,雷尼·哈林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些经历构成了他足够精彩的上半场。 而当雷尼·哈林终于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之后,他却选择了“来到中国”作为人生的拐点,迎接电影生涯的下半场。

8月16日上映的《沉默的证人》是他在中国交出的第三份答卷。 但迎接他的,却是票房的乏力和口碑的下滑。 电影上映3天之后,豆瓣评分从6.8滑落至5.8,票房落点也暂时停在了2亿出头。

不过对于雷尼·哈林来说,他要面对的不单单是一部影片的前路未卜,更是自身的招牌问题。 目前雷尼·哈林的口碑已经因为《沉默的证人》的不如人意而发生转变,在内容为王、口碑为王的当下,这等于给雷尼·哈林埋下了一个“隐形炸弹”。

实际上,雷尼·哈林进入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依靠“好莱坞著名导演”的名头和实力,以及资本的大量入局。 当下资本退场,热钱撤出,“好莱坞名导”的生存问题已经就面临挑战,而此时电影爆发的口碑问题只会加速压缩雷尼·哈林的生存空间。显然,在《沉默的证人》之后,市场留给雷尼·哈林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1

文本硬伤

非典型港片。

一个圣诞雨夜、一栋封闭的大楼、三个悍匪与两名人质上演一场斗智斗勇的鼠猫游戏。 从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来看,《沉默的证人》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由于电影导演雷尼·哈林是一位有着丰富类型片经验的好莱坞导演,因此《沉默的证人》具有许多鲜明的好莱坞类型片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成为《沉默的证人》区别于典型港片的根本所在。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已经习惯在港片里看到卧底、双雄等题材,因此这些陌生元素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一个惊喜。 而当题材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调动观众热情的就是严密的逻辑和扎实的内容。

不过遗憾的是,逻辑与内容恰恰成为了《沉默的证人》的短板。逻辑的不合理以及主角光环的过分强大,成为《沉默的证人》的主要弊病。

对于电影来说,“密室”本来是一个加分项,在强设定下,编剧可以发挥更大的空间。 但《沉默的证人》太过执迷在密室设定上,斤斤计较于一定要将角色局限在法医中心这个封闭的环境里。 再加上编剧功底有限,无法在逻辑上满足双方的公平对垒,于是电影只好借不断给主角“开挂”的方式完成“攻与守”的反转。

文本弱,是《沉默的证人》的显著特点,也是雷尼·哈林来到中国拍摄的三部电影共有的弊病。 作为一个成熟的好莱坞导演,雷尼·哈林本来希望将丰富的类型片经验与中国市场相结合,但无奈的是由于剧本的孱弱,类型片的优势无法发挥,即便是世界名导,也显得力不从心。

实际上雷尼· 哈林一直都知道自己作品的短板,2016年拍完《绝地逃亡》之后,雷尼·哈林在一次论坛上就曾提出剧本对电影的重要性。 他还建议,影视行业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练习写作,每天坚持写一个小时,写任何东西,“如果你可以写作的话,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但对于雷尼·哈林这样的名导来说,受众对电影的态度往往会更加严苛。 当剧情逻辑出现严重bug时,人们想到的不会是编剧的问题,而是认为导演“江郎才尽”。 于是,《沉默的证人》开始慢慢透支中国市场对雷尼·哈林的信心,本来想依靠名导向市场“争宠”的作品,也变成了“破除外国导演迷信”的利器。

2

类型经验

积累。

由于同时囊括密室、动作等元素以及港片特征,《沉默的证人》基本上可以算是“虎胆龙威”与港产犯罪动作片的一次结合。而《沉默的证人》之所以能具备类型片的特质,也源于雷尼·哈林在好莱坞长达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在芬兰有过拍摄电影与电视剧经验的雷尼·哈林来到好莱坞寻求发展。 在经历了几次被骗之后,雷尼·哈林终于得到了拍摄《猛鬼街4: 梦幻主宰》的机会。 该片创下了该系列的最高票房成绩,雷尼·哈林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更多机会。 在陆续完成了《虎胆龙威2 》、《八面埋伏》等作品后,雷尼·哈林得以在好莱坞站稳脚跟。

在雷尼·哈林眼里,好莱坞电影产业是“一架精准的机器”,一切事宜均在开拍前确定好,所有工作都处在一个非常规整的流程之中。 在这种强大工业体系之下,雷尼·哈林慢慢熟练地掌握了类型片的拍摄手法。

但蜜月期总是短暂的,虽然好莱坞市场庞大,机会良多,但对于雷尼·哈林来说“严格按照流程办事”的拍摄方式也让他受到了阻碍。 雷尼·哈林曾对媒体直言“在好莱坞,我只是个无名小卒,拍片会受到重重限制,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那时候非常辛苦”。

而来到中国之后,中国影市“缺乏工业化体系”的缺点反而让雷尼·哈林不再受限,这也成为他最终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市场对雷尼·哈林更多的吸引力在于,好莱坞式大片与中国风格相结合的电影越来越有可能性。 雷尼·哈林表示现在的中国年轻观众的观影习惯慢慢地在发生变化,对好莱坞电影的观看习惯已经让他们能够接受“用西方视角拍中国电影”。 因此,拍摄一部“中西方受众都能接受的电影”成为雷尼·哈林未来的主要方向。

而与大部分来到中国发展的外国导演一样,雷尼·哈林也存在电影的“本土化”问题。 从目前拍出的作品《绝地逃亡》、《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以及《沉默的证人》的质量来看,雷尼·哈林进入中国市场的“前三步”都不如意。

其中的原因则在于两个市场对于类型片的需求不一。文本和情感是中国观众非常看重的两个要素,但相比于工业机制成熟的好莱坞市场,中国电影仍然面临着剧本编剧缺失的问题。再加上雷尼·哈林作为外国导演,对于中国受众的情感落点仍然存在误区,导致雷尼·哈林的尝试依旧无法满足国内受众的需求。

3

命运沉浮

马失前蹄。

细数雷尼·哈林来到中国所拍的三部电影,几乎无一例外都不算佳作。

2016年的《绝地逃亡》存在剧本硬伤,依然是一部困在套路中的“成家班”电影。 之后的《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更是在剧本、特效、演员等多方面出现问题,电影投资金额上亿,最终却只有不到1500万票房。 而此次《沉默的证人》虽然有雷尼·哈林早期佳作《虎胆龙威2》的影子,却在逻辑上出现偏差。

几部作品完成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受众对雷尼·哈林的信心。 但雷尼·哈林并不是唯一一个来到中国以后作品“失去水准”,让观众失望的外国导演。

2016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监制的电影《勇士之门》上映,由于剧本的孱弱,网友忍不住吐槽“剧本是吕克·贝松六岁时写的吗”。 2017年,比利·奥古斯特执导了电影《烽火芳菲》,这位两获金棕榈奖的导演也没有发挥出他的水平。 该片整体平淡,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对于习惯性将电影拍到2个小时以上的奥古斯特,将《烽火芳菲》剪到97分钟,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其实这些外国名导都拥有拍摄类型片的经验和优势。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优势却并不能完全在中国市场得到发挥,这背后不仅有“市场因素”,更要看到“人”的问题。

一方面是来自内地电影人才的缺失,导致他们的能力无的放矢。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导演本人的水土不服。 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有深厚的类型片拍摄经验,但来到中国之后,这些经验却变为“纸上谈兵”。 很多被经验验证的元素,在中国市场实行起来反而变得磕磕绊绊。

而这些问题最终通过电影的失利,变成受众对导演的质疑。 实际上雷尼·哈林能够顺利在中国打开市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名导的身份能够带来口碑优势,因此,此时出现的口碑危机就成为了雷尼·哈林最大的隐患。

对雷尼·哈林来说,当资本退场,市场上能为他买单的热钱已经在变少,此时他更需要一部质量上乘的影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机会。 但当原本的口碑优势发生逆转时,留给雷尼·哈林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市场真正能给他机会还有多少,也成为未知数。

在电影内容为王的今天,不会再有太多人为情怀买账,雷尼·哈林的过去有多辉煌也不再是市场关心的重点。 对于雷尼·哈林来说,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沉默的证人》票房如何,“下一部电影在哪里”才是他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当产出内容的价值变小时,谁又能会用真金白银去为“历史”买单?

跃幕电影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入驻以上新媒体矩阵唯一账号名称为「跃幕电影」。第三方若与非「跃幕电影」账号在以上平台渠道涉及法律及其他纠纷,与本公众号无关。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带给大家最新的电影资讯,行业资讯。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古天乐 张家辉“承包”了港产警匪片

今年暑期档,多部港产片登陆内地银幕,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7月上映的《扫毒2》斩获12.95亿元票房,总票房超越迪士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