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也是生活本真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淮河晨刊 2019-07-19 08:04 大字

一直以来,我们都太习惯站在太阳底下看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积极的、明媚的、力争上游的,我们都太容易忘却,自己的脚底其实是有阴影的。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所呈现的。影片主要讲述李·钱德勒的哥哥因病去世,他在处理哥哥后事时,与侄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围绕他是回归故里曼彻斯特,遵照哥哥的遗愿做侄子的监护人还是让侄子放弃现有的圈子和生活,跟他去他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展开讨论。这期间,不断交替闪现李从前的生活画面。而我们终于得知,他不肯回归的原因。

曼彻斯特于他而言,是一个伤心地,一个悲痛的根源。他因为玩得嗨,忘了锁上壁炉的防火板,只是去便利店买啤酒这样来回二十分钟的时间,便让他和他几岁的孩子们从此天人永隔……

他尝试扳动手枪自杀过,挥拳到别人脸上发泄过,把自己困在矮小的地下室过……但我想,他的这些对自己的惩罚远不及他将自己的心门紧紧关上来得悲凉。因为他其实有很多次可以拥抱全新生活的机会,比如影片的开始,他作为下水管道修理工,女业主暗示喜欢他……比如酒吧里,隔坐女郎“失手”将酒水洒在他身上……比如侄子女朋友的妈妈留他吃晚饭……再比如,他和侄子的相处,侄子有些哽咽:“为什么你不能留下来”……

同样是面对死亡、亲人的离世,侄子似乎显得不那么悲痛。他有两个固定的女朋友,却还想着发展其他的女同学为女友,他有他的乐队,他的训练球场,他的学校……生活似乎还是从前的样子。如果不是看到他紧张慌乱到关不上冰箱的门而崩溃的那瞬间,我可能不会明白侄子心底最隐匿的暗流……

从李与侄子的对话中得知侄子的母亲以前或者说侄子小的时候爱酗酒,似乎还有精神病。可能侄子童年时,父母就已经离异了。这些成长背景决定了他比同龄人成熟、善于掩饰,喜怒不于形。侄子也经常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他在心里是有预期的。而李的整个成长背景都是温暖有爱的,他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有一大群朋友,即便失火的那个夜晚之后,还有父亲和哥哥陪在他身边……还有最重要的,这一切都是好好的,没有任何征兆的。

就好比一个经常跌破手指和一个从没有跌伤的人在面对长度深度一样的划痕时,所感受到的疼痛的程度不同一样。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感受痛苦的时间长度和不愿走出痛苦甘心沉溺的空间深度。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日头够足够亮,好让人生路上踽踽独行的我们能够裹紧寒衣温暖前行。可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我们总要学着与它们和平共处。能看到脚下的阴影,是因为头顶有阳光照耀。能感受到悲痛,承认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还在和生活搏击着。一个只有明媚没有阴影的人是虚幻不存在的,一个只有喜悦没有悲痛的人生是漂浮不实在的。就像大家都说大眼睛高鼻梁巴掌脸好看,但当所有的人都蜂拥整成一张张流水网红脸时,那是相当可怕的!——既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要欣然接受生活或者生命中那些看起来不够完美不够阳光的另一面——这在本质上是完全合理的存在!

近期的《意林》有个锐话题《你随口的称赞可能毁了孩子一生》中指出,决定孩子成才的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坚毅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抗挫折的能力。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就被鲜花和荣誉环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自己不经意的疏忽所造成的巨大伤害,那么他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呢?那是完全不敢想象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尽善尽美样样皆棒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自己也只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母呢?我们在和他们一样大的时候,有没有犯过和他们现在一样的错误呢?当时的我们的内心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起承转合呢?然后的然后,我们不也长成了现在这样虽然平凡普通,却依然抱有对生活的热情的人吗?而那些在当时觉得悲痛万分,无法逾越,恨不得一死了之的所谓挫折,所谓风浪,现在回过头来看时,你还会怀疑它存在的价值吗?它难道不是生命为了让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为我们准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我想,也许每一个生命的内核都应该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套趋于成熟的线性结构。

回到影片本身,它的整体色调灰暗,放眼处皆是冰雪,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地方,是李对侄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力满足着。譬如变卖掉哥哥生前珍藏的一整套精美的枪具,只为了置换船体的发动机。当他看到侄子和女朋友一起开船的时候,他笑了——这是整部影片除了李从前生活的画面之外,唯一的一个笑容。即使这时甲板之上的李的头发被海风抚乱了,我仍然有种春风拂面的错觉。

我一直很好奇影片的结尾处,那么冷的天,侄子为什么还要吃冷饮?直到下一秒,他们在山路上,边走边追球,两边的树木扎根在黑黑的泥土里——黑黑的,不再是白色的积雪;想起这是他们在李的哥哥下葬之后,联系前面的情节,他们说过,埋葬要等到春天;再看看他们的衣服——还是暗色的,却明显单薄了许多。我终于骇然发觉——哦,春天!春天它真的到来了啊。

作者单位:徽商银行凤阳东路小微支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