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下的个体抗争与人间温情 评电影《绿皮书》

兰州日报 2019-05-26 01:00 大字

□包修齐

近期热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2019年初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奖。影片以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为背景,讲述了一名美国黑人钢琴家雪莉与一位白人司机托尼前往美国南部巡演,途中两人相互影响,最终放下偏见,彼此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故事。影片中的绿皮书,是一本种族歧视社会背景下专门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

影片中的雪莉,受过专业的训练,集名气和财富于一身,被邀在各地演出,却因天生黑色的皮肤从未受到人们真正的尊重;托尼浪迹于美国的底层社会,生活习惯粗俗、行为暴力,常常为生计发愁,却只因天生的白色皮肤从未遭到人们的歧视。雪莉想用自己的行动打破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偏见,他要证明黑人与白人同样可以很优秀,可以有尊严的活着,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虽然巡演过程中他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心灵也遭受了巨大的伤痛。为了表现这一直观主题,影片运用大量艺术技巧,表现黑人钢琴家为了改变种族歧视这种社会现实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特别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态度的改变。在巡演过程中,白人司机托尼由一开始对黑人钢琴家雪莉心存歧视和偏见,逐渐转变到对钢琴家尊敬和维护。通过托尼在给妻子写的信中夸赞黑人钢琴家是一位优雅的天才这一细节,反映了托尼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歧视的眼光看待黑人,甚至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嫌弃的丢掉。通过托尼一开始拒绝为雪莉提供除司机之外的其他任何服务,但在钢琴家文明高雅举止的影响下,主动开始为雪莉办理多种事务这一细节,象征着黑人钢琴家传播平等观念开始取得成效。

影片自始至终运用对比的手法,向观众传递了黑人并不比白人低劣,同样可以受到尊敬的观念。巡演途中,白人司机托尼下车修车,不远处一群外表邋遢、衣衫褴褛,正在干粗活的黑人农民形象,与车旁西装革履,又有白人为他服务的黑人钢琴家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雪莉和托尼两次遇到警察,但警察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不仅表现出社会对黑人态度的变化,更象征着钢琴家做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

影片十分注意运用声音这种艺术语言,通过不同风格的乐曲表现人物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黑人钢琴家雪莉因白天想试穿西装而遭到店主的拒绝,故当晚演奏《BlueSkies》时琴键间宣泄出了强烈的抗拒和愤怒情绪。这与第一场音乐会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形成的风格效果截然相反。影片还用高雅的古典乐与通俗的爵士乐之间的风格差异,反映了钢琴家从孤独高傲融入温暖快乐生活的历程。

然而,影片并没有把目光聚集在反抗种族歧视这一单一主题上,其更为深刻的寓意在于:通过白人托尼和黑人雪莉两位主人公彼此从陌生到熟悉,从冷漠到互相欣赏,最终变成好朋友的这种变化,对人性的美好做了充分的剖析和表达。为了表现这一隐性主题,影片同样大量运用了对比、细节等艺术表现手法。

影片把黑人与白人进行对比,把主人公前后的观念变化进行对比,把高雅与粗俗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大量的细节展示人性本色,把隐性主题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黑人钢琴家原本孤独清高,白人司机也对黑人存有偏见,但通过交往,优雅的黑人钢琴家却能与粗俗的白人司机在车内一同吃着炸鸡,肆无忌惮地向窗外扔着鸡骨头。黑人钢琴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毫无戒备的笑声,完全表现出了人的真性情。内心纠结的黑人钢琴家在巡演结束后,还是去了白人司机家,与他们共度圣诞,司机的家人以温暖的姿态接待了钢琴家,司机的妻子更是感谢钢琴家帮司机写出温情款款的书信,作为黑人钢琴家的雪莉完全融入了这个温馨的白人大家庭之中。白人不带偏见的真情给了黑人钢琴家弥足珍贵的勇气,是这份勇气让钢琴家走出自身设定的牢笼,打开心扉,摆脱孤独。黑人和白人地变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感情,这种感情真挚美好,与种族肤色、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无关。

虽然媒体对影片《绿皮书》的分类标签是喜剧,但我认为《绿皮书》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现实片。它对种族歧视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对来自人性的人与人之间温情友情的歌颂,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传承和珍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必定会使影片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新闻推荐

章子怡戛纳首日受特别礼遇

5月20日傍晚,章子怡出席72届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展映片《美好年代》首映红毯,银色人鱼裙优雅大气,状态大好。电影节艺术总监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