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总有饥寒悲怀抱

大众日报 2019-04-28 10:00 大字

□王文珏

【关键词】4月29日国内上映黎巴嫩导演作品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眼泪收割机”

不知道多少人做过一个假设:如果,只是如果,你的人生始于最穷困最战乱的地方,会怎样?阳光下也冷得抖三抖的噩梦。

不管愿不愿假设,有人把这样的人生,地狱童年,呈给了世界。近几年看过最残酷的故事——黎巴嫩女导演拉巴基新作《何以为家》,一段无声的号啕。故事不是血淋淋的,也没有暴力的渲染。可那灰扑扑的人间,让人们无处可逃,泪流满面。

12岁的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原因?他们生了他,却从没给过他一点爱,一点责任。只有四面墙的家,却有七个儿女。他们不停地生,生了以后就像扔在烂泥里,任他们随便长大。直到——他们变得“有用”。男孩刚有一点力气,就送去各处打零工,贩毒;女孩11岁就要被娶、生子,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烂泥一样活着。赞恩幼小的身躯送煤气罐、扛水,歪歪斜斜。明亮的大眼睛很冷,冷眼看着一种叫“校车”的东西,甚至已不流露一丝渴望。生活的暖,只存在于心里的爱——大妹,他们是最好的朋友。男孩不想让大妹那么早就受折磨,惊慌失措地帮她遮掩月事的痕迹,又像一头小豹,撕咬上门提亲的混蛋。可干瘪的12岁不过是弱鸡,能做什么?眼泪奔流的男孩,目送妹妹消失在街尽头。

赞恩离家出走。在破败的游乐园,小丑冲他笑嘻嘻:“我是蟑螂侠,不是蜘蛛侠哦”。蟑螂侠,多么讽刺的名号,整个世界为蜘蛛侠倾倒的时候,最底层的微生物就这样碎得稀烂地活着,在黑暗中自生自灭。所有光鲜都无意义,一切意义无能为力。

穷,是全片笼罩四涯的灰暗,渗透进所有。任你流浪、打工、嚎啕、撒泼、沉默,它都蚀骨入魂,什么都不能解救。这种彻底的穷让苦变得稀松平常,男孩压根没想过什么奋斗去反抗穷,能想的一切,都是明天哪里能有几个角子。生活被天然剥夺了能够向上的一切。

非法移民的女工收留了赞恩。有一天她出门打工后再也没回来,男孩不得不又扛起另一个孩子的命运。在垃圾一样的棚子里活着,赞恩想尽办法当爹当娘,可养活一个婴孩实在太艰难。他想把婴儿扔在路上,却因为“弟弟”热切的寻找,一次次掉头狂奔。当他终于决定卖掉“弟弟”,阳光静静落下来,洒在他满是泪水的眼里。他恨自己,也恨这个世界,让他成为跟自己父母一样的人。

影片把最穷的困、最痛的苦,通过孩子,一点点揉碎给这个世界看。在无望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人能养育他们。大人们没有穷疯,他们“穷麻了”——对亲人、生活,都彻底失去了爱。男孩的父母随意地生,恶意地养,人生是一座行动坟墓,提前散发出腐臭,把孩子也拖向深渊。成年人的恶状弥漫整个底层社会,当赞恩的父母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为生活里一切苟且辩解,人们悲凉地发现,如果穷可以是最大的原因,也可以是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从最初就错了呢?

世上何尝尽和煦,总有饥寒悲怀抱,总有失意哭嚎啕。痛苦是一个支点,让人们抬起自己的视线,去打量这个国家,去思考所有战乱的人间。有人想要这样的生活吗?没有。可一旦生于斯长于斯,你有的选吗?没有。男孩儿的痛苦是颗颗颤抖的血珠,但他并不只是自己,他是无数的此间少年。

影片没有任何职业演员,片中的经历,是他们无需体验的生活。小男孩的扮演者面对镜头,视如无物,兀自呈现着自我的悲伤倔强。最动人的部分,正是那些无声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所有伤害都在里面,所有对生活的在乎和爱,也都在里面。它们让痛苦变成一场质问,触动所有人最深的不安与不知所措。

新闻推荐

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4》上映剧透与反剧透之争刷爆网络电影情节不能剧透

如果最近你发现有些小伙伴神神叨叨,还有些人干脆在社交媒体中消失,别慌,他们“失联”都是为了“复联”。自《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