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新口头禅:不要袋子!

成都商报 2019-03-23 01:37 大字

春分已过,天气日渐温暖,满眼都是鹅黄嫩绿。走在大街上,微风拂面,繁花似锦,真的好珍惜这美丽的环境啊。

现在的人们,普遍比过去更加理解和重视环保的意义,但与此同时,网购和外卖的繁荣,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大量的塑料制品。前不久看到新闻说,连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有塑料碎片沉淀其中……

作为个人,我们当然也可以为环保出力,比如,随身携带可以多次使用的手提袋,比如不要浪费用纸,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等等。效果纵然微小,也有着点滴积累的正能量。

最近身边有几位朋友说到,自己的购物新“口头禅”就是:“不要袋子!”类似的“日常点滴环保”,生活中还有很多。

不要袋子

拒绝、减少、再利用!

我的包里随时都会有两个袋子:一个大一点的尼龙购物袋和一个小一点的塑料购物袋,分别叠好放在内袋里。这样,不管任何时候想买点儿东西,买多还是买少,我都可以自信地第一时间对收银员讲:“不要袋子!”

在超市购物,这话通常可以省略,因为已经默认要袋子的才主动说,因为要另外付钱。而我,只需用自信的肢体语言就可以表达:东西一样样拿到收银台上后,马上往前走两步,收银员一边扫码,我就一边迅速抖开购物袋,开始从容装袋。

但是到了诸如面包店或买衣服的店时,我就要采取主动了,第一时间制止想给我拿购物袋的店员。尤其是面包店,通常用小塑料袋装完面包,都会再拿一条大的。我从来没要过。

去年,有篇很博眼球的文章,标题是“纽约生活四年的垃圾一个玻璃瓶就能装下!”,里面讲了一个走极致路线的90后美国女孩的生活方式,我当然从未妄想去模仿,但她提出的几个理念: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等,我很赞同。至少,第一点我是在渐渐做到了,哪怕只是几个购物袋,也好。

自从开始了这个习惯,我发现,生活中可以拒绝的袋子越来越多,比如去快餐店用手机点餐的时候,其实我是要打包带走的,但都会选“店内就餐”,然后从托盘上自己拿起食物装在塑料袋里;一般不会同时点饮料,想喝咖啡会单独点,直接拿着走,吸管都不要。 (Nemo)

每次买面包,都要被表扬

出了地铁站,马路对面就有家连锁蛋糕店,生意非常好。我几乎每天下班后都去那里提前把早餐买好。

每天这个时间段来买点心的人经常排起长队,收银台前除了收银员,还有两个帮忙打包的店员,就这样也还是一副忙不过来的样子。

终于要轮到我付款了,一位店员先帮我把选好的面包装进塑料小食品袋里封好,接着往收银员面前一推。收银员问:“就这一件吗?”我点点头并递上手机,她立刻一边念着“我们新推出的××要带一个吗?”的广告语,一边举起扫码枪扫码。

与此同时,刚帮一位客人打包完的另一位店员拿过一只纸袋就要帮我把面包装起来,我冲她摆手,说:“不用袋子。”店员手上动作一停,抬头冲我一笑,说了句:“谢谢您对环保的助力。”

付好钱,第一位店员看到我的面包还在“裸奔”,冲我喊:“我帮您装起来!”我赶忙笑笑说:“不用啦,这样拿着就可以啦。”正欲抓起面包就走,收银员却又在百忙之中重新发现了我,从柜子里扯出一个纸袋递过来。我只好又说了一遍我不需要袋子,我可以直接拿起走……

每拒绝一次袋子,都会收获店员的一个微笑和一句关于环保的赞美,但每天都被这样表扬好几次,有点遭不住。

其实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在家收拾东西时在箱子里发现了一大叠蛋糕店的纸袋子,袋子都不大,用来装垃圾也不合适,只能被当做垃圾丢掉,真可惜。

那次我才反应过来:其实完全可以不要这个纸袋子啊!反正过个马路就到家了,直接拿着走既不会造成不便,也不会影响面包的风味。 (李嘉茗)

反复用纸

质量好的,就当手帕用

我被父母和老公一致诟病的生活“坏习惯”之一,就是用纸太浪费。

这一点真的无法反驳,餐巾纸真是太好用了,吸水性极佳,随用随抛,超级适合我这种喜欢随时擦擦洗洗的人。

随着家居品的不断更新,各种一次性抹布、湿厕纸、地板干巾、厨房纸更是层出不穷,怎么用怎么方便。我出门的时候,包里从来都是至少带两包手帕纸,在家做家务的时候,我最近更是喜欢上了用厨房纸来擦干碗盘……

这个浪费与否,可能也得看跟谁比吧。我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美国电影,主要内容全忘了,只记住了一个令我无比震惊的细节:女主人公在厨房里失手打翻了一瓶调味酱汁,洒得满地都是,她尖叫一声,慌乱地四下看了几眼,然后毫不犹豫、十分自然地开始猛力拉扯一卷厨房纸巾,拼命擦了起来。我在电视屏幕前震惊得无以复加——她竟然直接用纸巾来擦地!抹布呢?她们不用抹布吗?

如今的我,爱用纸的习惯一时半会还是不能放弃,但我学会了重复利用,直到把它们用烂为止。比如擦完碗盘的厨房纸巾,湿润柔韧,正好可以用来把地板砖上的油渍擦干净,或者用来擦一下冰箱内部。如果暂时不需要,我会把它展平,搭在洗碗池边上或者水龙头上,第二天还可以接着用。

在单位或大商场里,卫生间通常都提供擦手纸,我从来只用一张,小心擦干手,然后叠一叠,放在随身带的小塑料袋里,晚上回家,至少还可以拿来擦擦浴室的地面——仍然湿润的纸巾,可以把满地的头发非常方便地攒在一起,然后一把丢掉。

不知不觉间,我的身边多了很多“蓬头垢面”、等待再次被利用的纸巾。是在餐厅吃饭,只要餐巾纸没用完,我一定带走,不然的话收桌子的服务员也会把它丢掉。现在生活用纸的质量越来越好,可以湿水,就像手帕,那我当然要更加爱惜,努力像对待手帕一样来对待它们,这才不辜负那些宝贵的木浆啊。 (默沙东)

不要餐具

自己带饭盒,打包外卖菜

作为一个天天下班回爸妈家吃饭的乖孩子,我几乎没怎么吃过外卖,也不喜欢叫外卖,我喜欢去现场亲自点菜然后坐等马上吃的感觉,当然也有很大程度是我觉得扔掉的外卖包装对环境影响实在不好。

所以,当我有一次在闺蜜家吃了顿豪华外卖后,真的久久难忘。

这位闺蜜新婚不到一年,两边的父母都在外省,他们平时虽然也做饭,但叫外卖回家吃的频率确实不低。“有时候下了班两个人都累得不想做饭了,也懒得出门去吃,就想瘫在沙发上等着投食。”闺蜜说,“等你结婚了自己住你就晓得了。”

平时我在自家小区见到的送餐员手里的外卖,多半是一两个塑料袋装着的敞口圆纸盒或塑料小饭盒这种,看起比较简陋。而那天在闺蜜家做客,她点的那顿豪华外卖是一家挺知名的川菜馆送的,每个菜的盒子都好大好精致,装在两个厚实的塑料大口袋里,盒子一个个打开,吃完后连汤带水放回大塑料袋,那些一次性筷子和勺子也都扔进去……

其实中午我也经常会去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便当吃,有时也会顺手接过店员配上的一次性餐具,但在那次吃过豪华外卖后,我决定再也不要餐具了,专门带了家里的筷子和勺子来,吃完洗洗收好,下次再用。

婚后第一个春节,我们请公婆和爸妈都来我们的小家团年,无力做整桌饭菜,就去附近的餐厅打包了三个硬菜,我坚持不要餐厅外送,自己拿了大饭盒和小奶锅去装回来的,虽然多跑了一趟,但心里觉得十分欣慰。 (雷米)

新闻推荐

张双南:科幻是科技的审美创造

□本报记者钱欢青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因刘慈欣《三体》点燃的科幻热再次席卷而来,当很多人都在为终于在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