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式科幻片是有“人情味”的

2019-02-18 01:01 大字

文 | 张颖

编辑 | 吴燕雨

提到科幻片,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等好莱坞经典,国产科幻则一直“缺席”。近五年来,每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片均未超过十部;除了上世纪的《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等曾引发关注外,近年来国产科幻片大多口碑、票房都表现不佳。

电影《盗梦空间》海报

这个春节档,国产科幻电影则终于迎来了首个爆款,截至毒眸发稿,上映第12天的《流浪地球》便实现了票房34.66亿、豆瓣评分7.9分的成绩,成了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之作。比票房更重要的,是国产特效的进阶——《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介绍,在制作上全片共2003个特效镜头中,有75%的特效镜头都是由国内特效团队完成的

对于导演郭帆及其团队而言,这个“里程碑”背后更大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中国式科幻片的内核,这其中,“人情味”是不能被忽视的关键词。

与西方的科幻电影不同,郭帆认为中国的科幻片应该具备独特的气质。“和西方人失去家园后选择重建的理念不同,面对灾难时,中国人会带着地球、带着家一起离开,《流浪地球》的内核就在于此。”在接受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的专访时,郭帆如是说道。

导演郭帆

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还在继续上涨。尽管评分上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口碑票房俱佳的《流浪地球》已经打响了国产科幻片的第一枪,在某种程度上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科幻片的道路。为了做到这些成绩,《流浪地球》都做了哪些努力、中国式科幻片的内核是如何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毒眸(ID:youhaoxifilm)专访了导演郭帆,以下为访谈实录。

点开收获郭帆专访视频完整版

毒眸:中国式科幻片和国外科幻片的差异在哪里?为了寻找中国特色,你和团队做了哪些努力?

郭帆:我做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片,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而拍一个中国科幻片,难点其实在于最开始如何找到那个文化和精神内核。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中国科幻应该是一个什么东西,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它一定要有灵魂,这个灵魂一开始我们摸不着,后来,我们在美国找到了它。当时,我们去拜访工业光魔这种能做出《星球大战》的好莱坞顶级公司,他们喜欢我们的故事,但不能理解为什么世界出现大危机时,中国人逃生都要带着家。

但对我们来说,家不只是石头、六面墙,而是家庭、老婆、孩子,甚至丈母娘的眼神,它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温馨与痛苦、爱与恨。所以面对灾难时我们会带着地球、带着家一起离开,中国科幻片的内核就在于此。

《流浪地球》“家园版”主题海报

毒眸:找到这个内核后,在对《流浪地球》原著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都做了什么?难点何在?

郭帆:对于改编我很紧张,刘慈欣去看成片的时候我是最紧张的,怕对不住他,好在他看片后给了很高的评价,没有让他失望。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都比较符合中国的特点。这类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每个读者阅读时进行的思考、想象的世界都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相同。但电影创作者不可能知道所有人的需求,也没有办法全部满足。但我大概能感受到刘慈欣作为创作者的情感方向和视角,按照他的方向去理解、改编作品,用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不让大刘失望是我当时的目标

《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左)和导演郭帆(右)

但是我们的改编不止于故事,如何用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外在包装它,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美国、欧洲或者日韩的经验,都不适用于我们。比如我们很早就确定,绝对不要好莱坞大片里的那种紧身衣,因为不是每个中国女演员都适合穿上紧身衣、成为“黑寡妇”,那样会有违和感。我们的服装是工装式的,颜色偏红,蓝颜色的少,即使有也是青色,这样中国观众看上去才不违和。

故事内核和外衣结合起来,构成的整个故事就比较有中国特点。

毒眸:故事成形后,在前期概念设计、实景搭建上如何实现它?

郭帆:这个过程更复杂。

举个例子,比如剧本里写道“刘培强看了一下窗外”,这时候就需要想这个窗户的具体形状。我们找了很多影片的片段,观察这些影片中窗户的样子,最后不断修正、确定窗户的具体样子。

确定后制图,但是把图变成实物又是另一个难题——有什么材质、拿什么工艺去做,去厂里做金属的冲压、还是用3D打印出来;怎么涂、用什么样的螺丝拧上它;玻璃是几层的、中间的夹层是怎样的……我们一共2003个镜头,需要海量的图和设计,然后不断反馈、修改,这其实是一项庞大繁琐的工程。

毒眸:除了概念设计,中国团队在《流浪地球》的特效中贡献了多少?

郭帆:我们整个的特效团队分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整个片子一共有2003个镜头,其中有75%的镜头是国内团队完成的,剩下的由海外团队完成。分工方面,我们按照场次区分,但分工不能拆得太散,不然会导致资产量太大、交互太大。而且发动机交互本身很复杂,所以我们尽量减少穿插。因此,分工不是按难易程度分,只能以“段”切分。

《流浪地球》特效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和海外团队的合作是存在沟通问题的,这其中最困难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认知。举个例子,做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形象,我们的认知可能是戴着金链子的东北大哥,他们则认为是马龙白兰度,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怎么让美国特效师做出一个戴着金链子的东北大哥?太难了,他没有国内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人物形象和表情应该是怎样的。文化认知中的不一样,导致沟通很难到位。

孙红雷饰演的“大哥”和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

另一个问题,是国外团队能否把最好的资源分配给我们。比如和维塔合作,他们会把最核心的资源、最顶尖的人放在《阿凡达》。但如果跟我们合作,他们不会把顶尖的人才分配给我们,只会分来一些“边边角角”的人,而他们的水准可能还不如国内团队,况且国内真的已经有了一批顶尖的人才。

尽管一开始面对海外团队时,国内同仁有心理压力,但在与国外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国内团队也会学到了很多、在过程中突破了自己。加上国内团队的用心,慢慢呈现出的效果甚至比国外更好。我再把国内团队的成果给国外团队看,对方感到压力后改进,这样两个团队就形成了相互促成的过程。

毒眸:《流浪地球》这种制作水准较高的“中国式”科幻片,为什么会出现在2019年?

郭帆:原因很多,我认为科幻片出现的时间点可能到了。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科幻片,但是有一点特别疑惑,为什么科幻片都是国外的、没有中国的?直到我要拍科幻片才想明白这事,科幻和国家的国力是直接挂钩的,一个国家如果综合实力不强,根本拍不了科幻片。我们对国家目前的航天航空技术特别有自信,所以观众在看到电影里面的航天员是中国人的时候,不会觉得有违和感,但如果在三四十年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图片来自《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特效也是如此。我们的特效发展必须是一部部影片积累出来的,千万不要看不起曾经的五毛钱特效,如果没有五毛钱的特效,就不会有未来一块、两块钱甚至十块的特效。

正是因为他们一步一步地摸索着,才有今天的特效进步,而且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目前国内虽然离好莱坞顶级水平还差很多,但我认为已经可以达到韩国的顶级水平、接近于好莱坞的中级水平,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好莱坞的高水准。

毒眸:对科幻片来说,音乐和音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浪地球》声音处理是怎么做的?

郭帆:好莱坞的声音是很重的,习惯把音色、音乐、音效混在一起。如《地心引力》把音效变成节奏感,将音效产生的撞击声做一个小结、再产生韵律,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学习。

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刻意强化好莱坞式的感觉,而是选择了中国人更舒服的方式。比如,观众在单位时间内可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当强冲突的情节、画面和丰满的人物一起出现时,如果再给观众密度很高的声音,很容易让观众睡着。国画讲究留白,我们的音乐上也有留了适当的“空白”,在核心情感处的音乐,给了观众脑补和想象的空间。

《流浪地球》推广曲歌词海报

毒眸:最近有很多观众在讨论选角,为什么《流浪地球》这种灾难科幻片没有设置“强”女性角色,最初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郭帆:这点特别遗憾。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春节档影片,女演员都很少,像我们“隔壁”宁浩导演的《疯狂外星人》,压根就没有女演员。《流浪地球》一开始我几乎没有写到女性,下一部作品可能会强化这一部分,多设计一些女性角色。

毒眸:做完《流浪地球》后,你找到适合生产中国式科幻片的方法论了吗?

郭帆:已经有雏形了。好莱坞的工业是基于契约制度,而中国的电影流程很多是基于人情关系的,这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国外的团队边界更清晰,我们的边界是模糊、渐变的,中间有一层“柔”的东西,有点像太极,这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工业的核心是什么?是把不容易被量化的东西量化、标准化。为什么要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量化,这样才能被分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把本身模糊的东西标准化和量化,并且要在基于人情的环境下把它推进下去,这是我觉得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雏形。

新闻推荐

《流浪地球》票房破30亿! 目前位列中国影史第六位

昨日下午2时,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票房正式突破30亿。目前,《流浪地球》票房排名位于《我不是药神》(31亿)之后,位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