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社论
《流浪地球》的精神内核颇为符合近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即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而更多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
2月7日,春节档票房大战的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实现票房逆袭,登顶春节档单日票房榜首。
《流浪地球》票房与口碑齐飞,部分源自它的题材优势,相比于喜剧的套路化,其所呈现的科幻剧情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综合来说,《流浪地球》的好口碑,更多仍然是来自于制作。
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科幻设定,成为电影的最大支撑——给地球装上推进器与转向器,把地球带离太阳系,在宇宙中为人类寻找新家园,这确定了电影的“硬核”。
但凡好的科幻电影,必然缺少不了这样一个“硬核”,此前国产科幻片并非找不到好的故事,而只是缺乏把设定与想象落实到画面中的办法。
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是一项非常专业而又系统的工作。《流浪地球》的成功之处,在于简单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刘慈欣宏大的宇宙观嫁接到成熟的科幻电影制作工业体系当中。
但在刘慈欣与导演郭帆的贡献之外,不要忘了,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诞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软硬件方面,比如几乎囊括计算机所有视觉呈现创作艺术的CG技术、3D虚拟摄像机,以及用于电影特效制作的各种软件;二是技术的实现——通过大量技术工种的配合与工时的消耗,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第二个层面的优势,近年来不少国外科幻大片把制作放在了中国,中外合作为国产科幻大片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流浪地球》在这个时刻出现,并非偶然。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里千疮百孔的纽约、洛杉矶,再看《流浪地球》里在极寒天气下萧条的北京、上海、杭州——其中所能呈现出来的“末世感”,确实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尤其是剧中几次出现的流行元素,海草舞以及“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从中也能品味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幽默和自信。
当然,我们只是满足于国产片的“第一次”,但这并非科幻片的第一次。剥离掉剧情,《流浪地球》和其他给人留下不错印象的科幻大片并无二致。
在剧情上,最后一刻引爆木星的悬念感营造上,以及牺牲精神的运用方面,都在及格分上下。也就是说,《流浪地球》在制作上的成就,很容易让观众忽视剧情,更多地被视觉所吸引。
因此,在为《流浪地球》点赞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幕后的技术工作者,他们是参与制作这部所谓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与末日灾难,而更多借助科幻载体来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成为科幻片导演追求的创作精神。
就这股潮流来看,《流浪地球》并未在思考层面达到刘慈欣原著的深度。但作为商业片来讲,先在技术上日臻成熟,才有条件在创作方面深入。《流浪地球》为国产科幻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类型的国产电影,会在接下来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新闻推荐
大卫·鲍伊新片速递据媒体报道,摇滚歌手大卫·鲍伊的传记片《星尘》正在筹备中。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1971年,年轻的鲍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