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外星人》预售已破1亿元,从不失手的宁浩要来次新尝试
大年初一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是“疯狂”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宁浩的一次新尝试:他仍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文化冲突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却从进城的乡村青年,变成了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城镇化的中国来说,一个具有更高阶文明的个体闯入人类世界所衍生出的故事,显然更加具备吸引力。
作者 | 查沁君编辑 | 申学舟
设计 | 张鹏飞
在宁浩早期的自画像中,背后是贴满粗言秽语的斑驳墙壁,映衬着愤怒的年轻人,他的胸前挂着吊坠,头微微倾斜,斜刘海遮住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神保持警醒,注视着对面的观者和这个世界。
眼前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抬头纹里隐现过往的伤疤,微笑时带着梨涡,开怀时,那双眯缝笑眼又弯成月亮,伴随着极具韵律的“咯咯”声,温柔又痞气。
“变化在中国是巨大的主题,尤其是深入改革的这四十年。”相较于自己的改变,宁浩对时代的变化更感兴趣。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与新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碰撞,由此产生的现实性与荒诞性令他着迷: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路放》他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种变化。
但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也让他更加焦虑。“总担心一觉醒来剧本就过时了。”他对《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回忆说,一年前,第一次听到区块链和比特币时,他甚至产生了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在这种快速变革面前,每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焦虑,我相信在这当中没有人淡定的。我只能努力,跟头把式地跟着跑。”
宁浩自画像
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被时代追赶的紧迫感使得宁浩一路走来从未失手。
十二年前,展现中国第一代城市移民面貌的《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资博得超出成本十倍的票房,成功验证小成本电影也能获利;沿用“石头”的结构与模式,同系列的《疯狂的赛车》又以一千万的投资创下上亿的票房成绩。
自《黄金大劫案》始,宁浩开始更多地思考人性与欲望,这一点在《无人区》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它保持了“疯狂”强张力的表达与节奏,却以更加冷峻黑暗的方式展现人性层次的多面性。2014年,宁浩敏感捕捉到城市中产的焦虑,并将之放在《心花路放》中,这部中小成本电影最终带来11.67亿的票房回报。
在宁浩的这套框架中,小成本电影在保留个人表达的基础上,也能在荒诞与现实的缝隙中,最大限度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这已经是一套结构稳定、回报可期的系统。宁浩需要做的是,保持对时代的敏感,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更多新的尝试。
《疯狂的外星人》是“疯狂”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宁浩的一次新尝试:他仍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文化冲突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却从进城的乡村青年,变成了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城镇化的中国来说,一个具有更高阶文明的个体闯入人类世界所衍生出的故事,显然更加具备吸引力。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大年初一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目前预售成绩已经突破1亿元,首日排片占比为20.5%。
虽然预售成绩领先,但前期这一项目也曾让性子急的宁浩抓狂,他甚至多次对外扬言以后不会继续拍科幻电影。“我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接受度不高。”好奇心和焦虑感让宁浩愿意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寻求创新突破,但当超出可控范围他会理性地选择放弃。
《疯狂的外星人》之后,宁浩想腾出更多时间,来处理跟自己的关系,“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有意义,一是做最有影响力的、跟更广泛的人发生联系的事情;另一种就是做没有意义的、跟所有人不发生联系的事。”
宁浩渴望的理想状态是后者,一种更接近于“出世”的概念,他将之视为最大的幸福。
在可控范围内尝试新东西
宁浩第一次见到刘慈欣是在2009年。那时,“三体”系列第一部《地球往事》已经出版,刘慈欣被视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领军人”,而宁浩也因为“疯狂”系列第二部《疯狂的赛车》成为中国第四位跻身亿元俱乐部的导演。
也是在那一时期,宁浩第一次接触到刘慈欣的小说。“刘老师的小说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口气看完刘慈欣所有作品后,宁浩生出了要将这些故事拍成电影的念头。
《疯狂的外星人》海报
2010年,宁浩代理了刘慈欣多部短篇作品的版权,打算将它们拍成电影,以《乡村教师》为灵感来源的《疯狂的外星人》正是其中之一。“他(刘慈欣)是我认识所有人中最具备科技知识的人,我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会先问问他。”
刘慈欣也十分看好宁浩。“我觉得他要拍《乡村教师》的话,可能是一个机会。宁浩是风格很强的导演,他的故事很接中国地气,好看的同时还有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如果说科幻片是风筝,这个风筝必须连着大地才可以飞起来,这是我对宁浩导演最充满期待的一点。”
在《疯狂的外星人》中,文化冲突是宁浩最感兴趣的地方:一种更为高阶的外星文明降落在地球上,阴差阳错失去超能力,与强势的西方文化以及东方文化撞个满怀,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笑料也在超自然的背景下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这个事情谁也别牛逼,谁也别觉得自个儿是高级的文明。自以为是和骄傲是所有生物体最愚蠢的一种品质,因为无知才会催生自以为是。”他说。
这与《乡村教师》的故事原型相去甚远。在小说中,碳基生命组成的银河系联邦取得战争胜利后,为了防止硅基生命死灰复燃,联邦决定制造横跨数百光年的恒星空白地带对其进行封锁,只有文明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行星才能免于灾难。一位乡村教师在生命最后时刻将力学三大定律教授给四位学生,而这四位学生不久后被选为联邦文明等级的测试样本,并因为教师最后传授的知识,使得地球文明免于被毁灭——这是刘慈欣作品中少有的温情故事。
对于宁浩来说,“疯狂”系列接地气的表达和荒诞的影像风格与《乡村教师》在宇宙尺度上的温情有较大出入,因此仅在剧本阶段就花费了近八年的时间。“就是不停地写,写完后感觉不太好,再挑一个方向写。”宁浩希望《疯狂的外星人》能够在接地气的同时更硬一点、冷一点,“我不喜欢甜食。要猪头肉,别弄提拉米苏。”
剧本之外,电影中外星人的形象是最难攻克的部分。由于国内特效制作水平有限,《疯狂的外星人》一共使用了四家国际顶尖的特效公司:Tau、Tippett、Buf、Oblique,它们分别曾参与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侏罗纪公园》、《银翼杀手》,以及《降临》。其中,生物视效主要由Tau和Tippett负责。也因此,沟通成了整个后期最大的障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你让他做个猴子跑来跑去没有问题,其实仿生很容易,难的是传达情绪和表演。”宁浩说,这不仅仅是语言不同,更多是文化习惯上的差异,“他只是做成了拍大腿和甩手,里头微妙的精神气质他感觉不到。经常是我现场给他演了无数遍录下来,把徐峥表情给他,把我自己表情也给他混一块,但是他看到的这个表情的理解和你看到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GET到的反应也不一样。”
除此之外,时差、工作节奏等也为后期带来了困难,为了保证质量,宁浩只能在时间上做妥协。实际上,这部影片在2017年底就已拍摄完成,此后一直处于后期制作阶段,直到采访的前一天,宁浩才完成了最后一个特效镜头。这时距离电影上映已经不足半个月。
这让宁浩觉得拍科幻电影“不那么好玩”了:“它不像四合院、古建筑般的手艺活或艺术品,而是建设高楼大厦般的工业体系”,其中涉及的力学结构、成本控制、安全系数多重问题叠加为庞大工程,压得他喘不过气。
电影工业化的反创作性就在于此。“一个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一定具有很强的个体性,里头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个体出发;相反,一个工业化程度高的作品,难度较大,一定需要很多人的配合,调动所有人的力量。”
“以后也不想再拍特效电影了。”这是宁浩的清醒之处,他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同时也明白自己兴趣的极限。他自称“不是那么佛系的一个人”,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会按照一定步骤,在可控的范围内操作,一旦超出可控范围,“我就不做了,做不过来。”
“电影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四年前,十三陵,宁浩在那里接受一家杂志的内页拍摄。天空中飞过一驾无人直升机,“哟,这里有架飞机”,他模拟着机器的声响,“轰——轰——”并自言自语:“看它会不会飞偏,它飞过去就坠毁了。”末了,他突然感叹道:“一切都会走向死亡,一切都会失去。”
宁浩喜欢思考这样形而上的问题。他与刘慈欣私下里聊天时,话题也总是跟宇宙、终结有关。在刘慈欣看来,宁浩除了会拍黑色幽默的电影外,对大自然、世界、特别对宇宙与人的关系,有着广阔深刻的看法。
这一切与电影密不可分。宁浩曾谈及自己迷恋拍电影的原因:“早年它是一个最合适的赚钱工具,但现在越做,我就越迷恋它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每做一部电影,就是通过这个工具感悟到某些道理,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儿,也是我特别迷恋的事儿。”
在拍电影之前,宁浩最早学的是画电影海报,绘画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在被检查出色弱后,宁浩感觉“上帝给我开了个玩笑”。随后因为给朴树、屠洪刚拍MV接触到影像表达,“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应该去拍故事片,拍故事片跟我的性格里面有一些东西相吻合,而这种东西是绘画、MV满足不了的。”
《香火》是宁浩讲述的第一个长片故事。其主人公原型是他在山西电影学校时认识的一个和尚,名叫戒严。和尚天天混在宁浩宿舍,一住好几月。他们一起唱KTV,和尚用化缘来的钱结账。后来为了建庙,到处忽悠钱。这与宁浩认知里会练武、翻跟头、能上树的和尚形象相去甚远。
《香火》剧照
他强烈地感觉到,信仰与现实间永远存在冲突。“你说他要修佛像,这是信仰,但是他最后的手段是去骗了人家一笔钱。《香火》关注的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在一个荒芜的、没有信仰的土地上生活。”
《香火》、《绿草地》相继在国外获奖。这个时期的宁浩开始考虑,文艺片是否属于他的价值表达,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更多的观众看到并喜爱。转折发生在柏林电影展中,台下观众寥寥,宁浩心想:“跑几万公里给40个不一定看得懂这电影的人放映,是为了什么?”
随后,他便开启了“疯狂”式表达和上升之路。
宁浩坦言,《疯狂的石头》中的他仍处于游戏状态;到《疯狂的赛车》更像是男孩鼓捣花里胡哨的东西给大家看;等到了《无人区》《心花路放》,他开始更多地有逻辑、有目的地通过电影探索一些关于人性、价值观、世界观等形而上的问题。
2012年4月,在与林旭东对谈《黄金大劫案》的拍摄起因时,宁浩提及人性的欲望,他思索的问题是:人类如何克服贪念?等到《无人区》,人性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我开始探索和‘疯狂’时期不一样的拍摄理念,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较量。”
《无人区》剧照
“我相信一种事,生命是一种能量。从生物学来讲,生物的本能是不会花费超支自身的能量,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在《无人区》的拍摄现场,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半明半暗的灯光下,宁浩给饰演加油站老板娘的郭虹说戏:“在能量守恒的定律下,塑造真实的东西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你不像就是不像,你再说服我也没用,你说服不了观众。”
“时代发展太快了,一些主题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是可行的,一旦过了那个阶段,故事背景发生改变,其鲜活性就降低了。”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自由恋爱的命题,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关心了。“任何文化与艺术不过是这个时代生产力的一个镜面。”宁浩对《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感叹道。
在最初看到《我不是药神》的剧本时,作为监制的宁浩就被里面的强烈的现实性与当代性震慑了。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实与荒诞,更是引起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注意以及全国大范围的讨论。宁浩认为:“这个部分才是最抓人且有意义的。”
追溯宁浩世界观的建立,“爱看各种各样的书”是他摄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喜欢旅行,漫无目的地开车到处溜达”则是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去了解世界。他还爱钻研,凡事都要追溯其根本,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拍电影是宁浩认知世界的方式,毋宁说他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悟与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
小时候同姥姥去五台山拜佛的记忆至今仍新鲜,成年后的宁浩仍保留着拜佛的习惯。在一次拜佛的经历中,他发现整个寺院的空间建筑结构和电影的故事结构具有某种相同之处:
“寺院一进门的时候先是吓唬你,先给你四大金刚,让你感觉这是一次危险而恐怖的历程。故事开始一般是先搞砸一件事,然后走下去,再给你点果子吃,你就可以看见喜笑颜开的弥勒佛,接着往后走,一直经历各种磨难,最后的真理在大雄宝殿。”
“人类都害怕被淘汰”
“法制和信仰、艺术和商业,哪个重要?”、“平庸是一种罪过吗?那无趣算不算?”、“认清自我咋就那么难呢?”——这是宁浩早年的微博内容,里面他不吝表露出各种对于人生、自我、价值观的疑问与思考。
这几年,他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从洋务运动开始,我们整个民族已经开始进入一种快速的调整变化中,这种方向上的调整是多维度的,涉及到器物、科技、思想意识、经济结构等全方位调整。在这种快速变革面前,实际上每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焦虑。世界发展是急速的。尤其是深入改革的这40年,我相信在这当中没有人淡定的。”
“你害怕吗?”
“所有人类都害怕,我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种变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所带来的未知。“人类害怕不知道。我第一次听到区块链和比特币就焦虑了,互联网的这些新概念我总是后知后觉。小时候听到CEO这个词我也焦虑,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总经理。”
电影行业也在经历着巨变。宁浩回忆,小时候学画电影海报,需要放大挂在电影院门口;后来变成大型打印机,已经不需要人工作画。在电影学院学胶片摄影时,需要掌握多种技术,譬如开叶子版的角度,视角产生不同的时间效果等。然而学了好多年,突然就变成数字影像,冲洗胶片的技术也用不着了,所有方式都发生改变。
电影制作预算也随之水涨船高,2006年《疯狂的石头》300万的制作成本,到如今已不足宣发费用的零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在十年间从三千块急速攀升至5万块。与之齐头并进的是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观众越来越知道什么是好电影了,”硬质量和好口碑也愈发成为好电影的评价标尺。
宁浩对时代变化所衍生出的荒诞性与现实性十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在《疯狂的石头》中,黄渤饰演的黑皮初进城时的那句“牌子,班尼路!”将这种文化冲突下的荒诞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拍《绿草地》时宁浩还会研究当地牧民为什么不守时,为什么对契约精神也显现出蔑视,为什么不爱笑,搞明白之后又会把这些结论作为之后电影(《无人区》)的灵感。
《疯狂的石头》剧照
性格里对于新鲜事物和现象的好奇,是宁浩创作的重要推动力。但他对于好奇心的理解,却渗透着浓浓的悲观主义色彩:“好奇是一种动能,但也是一种悲剧。好奇是推动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但是发展是一个导致悲剧的结果,发展越快就越快奔向终结,人类将特别绝望的和控制不了的加速发展,并且走向自己的终点。”
“其实作为一个创作者,最难的是保证永远有话要说。”在宁浩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如今的他或许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这是宁浩客观面临、且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方面,陷入年龄、创造力和市场更新的三方博弈;另一方面,他还要思考,“我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拍电影”。
后来的答案是:我也不一定非要拍电影。
“我其实是个表达者。那我表达什么呢,本土性的、当代性的、创新性的,还有个性的,独立的视角。这件事何必非得自己说呢,可以和一群人一起说。大家一起说这个市面才够大,它才有价值。”他对《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说道。
因此,宁浩开始越来越多地站到青年导演身后。2016年,他推出培养青年导演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并将之视为自己的重要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之所以横跨五年周期,除了本身较为耗时的特效制作以及沟通问题,宁浩在此期间也承担监制的职责,协助文牧野、温仕培、路阳等青年导演。
“主要是因为开心,开心对他来说比较稀缺,他干这事就觉得特别开心,而且他不会觉得孤独,我甚至认为这个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就人性层面本身的那个东西,在自己块状时间里有人陪伴、同行。”文牧野在纪录片《逐影》中说道。
面对变化,除了另辟道路,宁浩给出的另一种应对方式是关注当下。“当你把注意力越多的放到眼前的时候,比方说眼前的这本书好不好看,你就会越简单并且能够体验到那个部分,这个部分其实是需要你长期训练,才能够找到那个感受。”
他以金字塔作比人生,“这里头任何一个环节链如果出了问题,将引起整个大厦的崩塌,所以你就会永远处于对所有环节链的担忧中,你会永远的恐惧。所以佛的更高境界叫无畏,大无畏,无所畏惧,你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
“我到不了佛的境界,只能尽最大可能去解决人性中的贪嗔痴念以及焦虑恐惧,去体验生命简单的存在意识。”独处被宁浩视为可以体现价值存在以及满足自我的方式,“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好,干嘛要组织一帮人破坏这个东西。”
宁浩的微信名叫“满处溜达”,他喜欢旅行,喜欢和一些不相干的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到处溜达。但因为做《疯狂的外星人》,他已经五年没有出去走走了。
“接下来,我会腾出时间来做这样的体验,处理跟自己的关系。”
新闻推荐
■查柳荣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学历、文凭越来越被看重。从小培养孩子,指望孩子考个好的学校,是家长的普遍想法。孩子学习成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