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疏解了刘慈欣多年的尴尬

2019-01-25 10:57 大字

传媒内参导读:《流浪地球》的出现,给了许多带着审视角度的观影者一记暴击。尽管世界观和篇幅深邃宏大且颇具想象力,但《流浪地球》剧组依然完成了挑战。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苏湛

1月20日参加了《流浪地球》的北京媒体超前点映。感性地说,这部电影打开了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希望之门。

《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的故事。很明显,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而且是一部以中国人为核心的拯救世界的故事。

《流浪地球》终极预告

一直以来,电影中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答案很简单,因为美国拯救世界电影拍得好。《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直在炮轰下的中国硬科幻电影没有长歪。

一部好的硬科幻需要什么?

1、脑洞大,并且有符合逻辑的科学猜想作为依据

2、优秀的剧本设计,完整的故事架构

3、拥有顶尖的电影技术支持

无论从哪点来看,《流浪地球》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电影新类型的突破者与拓荒者,中国硬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许许多年以后,它会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科幻元年开启的标志。

一秒20万美金的特效制作

我们也能有

科幻是探究未知的各种“思想实验”。如何把现实当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制作出来并让观众们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优秀的电影工艺以及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需要帮助电影来完成的。

纯粹的科幻片在中国发展起来是举步维艰的,我们一度尝试把科幻镜头外包给海外团队来制作。比如有的导演把情节拍完,整个素材就丢到海外,拿回来才发现这不行。这当然不可能行,优秀的科幻影片是需要特效团队贯穿始终的,一边拍摄,一边修订可行性。不过,就算在欧美,早期的许多大师级别导演也依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比如电影工业化不成熟,技术和流程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天马行空的世界观架构……这一切都需要过程。

而《流浪地球》的出现,给了许多带着审视角度的观影者一记暴击。尽管世界观和篇幅深邃宏大且颇具想象力,但《流浪地球》剧组依然完成了挑战。

从最早期的预告片来看,我们并没有看到原小说设定中的人类为了生存倾其所有,举全人类之力在大陆上建造了一万座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的“行星发动机”,只在前期预告中看到了一道道发向高空的光束。但在电影播出中,我们真实看到了中心空间站、环形太空舱、地下城、末日场景下的地球表面以及科幻属性十足的运载车等。

除了这些硬科幻的规定动作,《流浪地球》还首次展现了地球在脱离木星大气层时,地球大气被木星捕捉的画面。影片中,两颗行星的大气相互胶着,非常震撼。这一直观的画面,同时也加深了营救所带来的紧迫感。

据悉,摄制组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直观的体验,许多经典场景都制作了等比例模型。

除此之外,概念设计图3000余张;

分镜头画稿8000余张;

道具制作10000余件;

实景搭建100000余平米;

动态预览30多分钟。

整个团队就这样带领《流浪地球》展现了中国目前电影工业最高水准,即使在同期好莱坞大片的环境下,也是值得称赞的突破之作。

故事架构恢弘、多线叙事完整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靠特效就可以糊弄的吃瓜群众,他们追求的,是特效与剧情的双重体验。

说起《流浪地球》,就不得不提他的作者,被业内许多科幻迷所熟知的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使得刘慈欣声名鹊起,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复旦大学教授严峰称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

电影《流浪地球》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刘慈欣看过影片后也表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对其原作小说“一次全新的再创作”且“出乎意料的成功”。

原著小说《流浪地球》讲述了在太阳即将毁灭的未来,人类建造出巨大的引擎,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踏上寻找新恒星的流浪之旅。由郭帆执导的电影在小说基础上做了大幅改编,在流浪征程和主要人物情感处理上都有别于原著。

与刘慈欣一致的是,故事基本没有女主与男主的爱情叙述,更多的是责任与民族大义的阐述。在流畅的叙事中,电影中的几位主角在关键选择上让人记忆犹新。

虽然影片情节紧张,我们依然能够寻找到角色与角色之间相互作用的情感抒发。此外,多线叙述多个选择下,世界观架构完整,情感交流充沛,最终用“希望”为主线贯穿整个主题,一气呵成。

本土文化给末日科幻

带来了不同的结局

我们到底该如何评断一部科幻片的成败?是革新炫目的视觉特技?还是引人深思的命运思考?我想,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应该是在提供视听盛宴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深层的震撼。

在剧本改编上,电影《流浪地球》增加感情、强化剧情,规避了“人物脸谱化”的可能。增加感情,并不是只有增加爱情,影片中展现了爷孙情、战友情、父子情等等,并且都延展出了可以挖掘的点。

影片中,在中国与世界合作的末日营救中,并没有选择一个人就能拯救世界的老梗,而是在主线团队任务失败时,仍有救援队完成了任务,点燃推进器后照亮所有人的火光也让几经生死、心灰意冷的主线救援团队重新点燃了希望。英雄主义与团队作战精神巧妙的穿插,这也从一些角度透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不同。

这部电影融合了未来、科技、营救、灾难等多个元素,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实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许多西方同类型的片子里,当地球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时,通常的思维是放弃地球离开,拓展新星或者在飞船上建立新的家园,比如《诺亚方舟》……而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西方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对于脚下厚土和故乡的热爱更加深沉。

正是这样的本土文化,孕育出了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与西方电影工业对话的机会。导演在采访中表示,电影花费了近四年时间打造,其间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来自各方的质疑,他呼吁社会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新生的中国科幻大片。“就像火车刚发明时还没有马车跑得快,但如果没有当年那辆火车,就没有今天的高铁。”

就像导演说的,我们应该以更宽容的姿态来对待发展中的事物。不过,《流浪地球》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本土科幻和科幻IP改编的希望与征途。

新闻推荐

第91届奥斯卡奖提名公布 《罗马》《宠儿》领跑

《宠儿》海报光影十色新华社记者高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22日在洛杉矶公布了第91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黑白传记片《罗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