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韩松:《流浪地球》无可挑剔,好多人都看哭了
文|韩松
1月20日上午,北京晴空万里,前往CBD的万达国际影院,观看《流浪地球》。这是未来事务管理局组织的提前观影活动。电影的正式上映,还要等到大年初一。
现场人来了很多人,吴岩来了,陈楸帆、郝景芳也来了,还有很多科幻迷。大都是年轻人。张泉灵和姬十三坐在我两侧。第四排正中位置就是刘慈欣,穿一件白色的写有“流浪地球”的套头衫。
《流浪地球》观影活动现场
十时电影开始。满座。开映时,首先出现的是“北京文化”,是关键的投资方之一。还有许多公司共同投资。这部电影很不易。二零一五年开始,拍了四年。中途几次超支。这是中国第一部大成本科幻片。
电影是从吴京扮演的主人公带他儿子看木星开始的。然后讲到太阳灾难,整个地球被驱动逃向四光年外的新星系。主体部分是讲十七年后,接近木星轨道,准备借木星引力加速,不料再次遭遇灾难,将发生地木相撞,全人类要毁灭。这时怎么办?
这终于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真正的科幻电影,很成功。它不再肤浅、幼稚,而是厚重、老练,有史诗感,总体上无可挑剔。虽然我之前也觉得应该如此,因为属于中国电影人的时间到了,但电影还是超出我的预期。
情节非常紧张,小高潮大高潮不断。另外,奇观做得很好,许多细节,非常真实,像纪录片一样,这是科幻片最难做的,包括整个地球的冰冻,地下城,还有地球发动机及其控制室,怪兽般的巨型卡车,空间站,以及木星,都很逼真,场面十分宏大,可以说一夜间跨越了一个时代。
在电影中,我目瞪口呆地看到了未来的北京和上海,那些高楼,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上海中心,已成废墟,是一幢幢冰封的骨架。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面,也是尺度很大。
《流浪地球》中的北京
《流浪地球》中的北京
影片中,死人不少,包括整个杭州城35万人全部死掉。同样尺度很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能有一天真的就会遇到这样的灾难。地球开始流浪时,全球人口死掉了一半,仅剩35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电影的残酷性,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整个电影最关键的,还是有没有人物情感,能不能打动人。散场后,不少人说看哭了。有个上海来的科幻迷,本来情感内敛,不易动情的,也说他哭了三次。影片结束时,全场多次鼓掌。
刘慈欣担任的是《流浪地球》的监制。他是第一次看自己的电影。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他对电影的成功作了高度评价,并且发了一条微博,称“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在各方面也都达到了一流水准”。
我也觉得,这部电影,比起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的真人科幻片,比如《日本沉没》和《汉江怪兽》,要高至少两个档次。它也足能跻身好莱坞一流科幻片行列。这是没问题的。正常观众都能得出这个结论。当然不是说它没有毛病,但那都不是大问题。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松了一口气。之前害怕如果拍糟了,会影响今后的科幻电影信心,包括投资可能都不愿意进来。但现在看了,担心的则是后续的科幻片,哪怕要达到《流浪地球》这个水准,可能都有相当难度。但好在也看到了一个活的标本,大家实实在在知道了中国人拍科幻片的努力方向。今后要做的,至少是不能低于《流浪地球》的高度。
这部电影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电影里也出现了春节的场景,还有中国的舞狮等,是在灾难中进行的。这里面,有它的思想深度。我们的贺岁片从来都是一个固定的程式,不离才子佳人吃喝玩乐的模式,还有不着边际的的搞笑,但《流浪地球》给出了一个新视野,改变了既有的审美,把中国人的春节、故乡、家园、家庭的情感,放到浩茫的太空中,放到千万年的尺度上,作了一个颠覆,而且它是很严肃的。它说过年也要有一个庄严的态度,要有敬畏心。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农耕民族,我们是最早发展天文学的国家,对星辰太阳都很关注,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变得很封闭,视野局限在自己身上,觉得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结果天文学也要从西方输血了。但这些年,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中产阶级崛起之后,全球化来了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把眼光投得比较远了,重新看星星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后发赶超,我们也开始关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流浪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就像台词里那句:以前,我们关心的是钱,不会去考虑太阳。那么,现在,我们有了更大的一种视野,整个宇宙,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存亡,都跟我们的当下生存状态息息相关。这里的哲学含义,很有一种“刘慈欣味道”。在电影中,刘慈欣也出场了,他成了中国航天员,照片挂在墙上。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扮相
电影的科学技术色彩也特别浓郁,从地球发动机的设计,到利用木星引力航行,到洛希极限,还有对整个航行的设计,包括引航员空间站,人工智能,都有过硬的交代,而不是像以前国内的一些所谓科幻片那样,只是凭想象胡乱编造。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可以小看。不光是科学发明,更在科学精神上,中国人有着短项。以前中国拍电影搞文化的,主要都是文科生,今后可能会有改变。
科学逻辑,是科幻片很关键的,对大部分农耕背景的中国导演是一个考验。《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太阳发生变化,人必须离开原来,到其他地方生活。中间有一个桥段,是地球要离开太阳系,就要借助木星的引力,所以才有后面一系列灾难。我就在等着看它怎么交代这个桥段,如果没交代木星引力,这个片子就不成功。这些细节从头到尾照顾得非常好。
这也是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部电影,是中国人面对末日灾难的反应,不再是美国人才会面对。它有中国人的家国观和英雄观。这也是刘慈欣作品给人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他始终以中国人的视角在观察宇宙。
我觉得,他的一个基本想法是,人类是要逃离,这很残酷惨烈,但爱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你仔细看他的作品,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带上他的眼睛》、《乡村教师》、《中国太阳》,一直到《三体》,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爱。这部电影很好地体现了刘慈欣的伦理思想: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和一般动物不一样。为了生存,我们必须重新找到连系彼此的纽带。
片子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最后,一个初中学生小女孩向全人类发起广播,说我们必须活下去,现在仅剩一支救援队了,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时候,电影用很多的镜头去讲述一个一个的车队纷纷掉头回到灾难中心进行援救,这是非常感人的场面。韩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每个国家的人都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连什么“伊藤”啊之类都有,说着“我来了”“我来了”,这是电影超越性的地方。最开始,家庭亲情还是最重要的,到最后就变成了整个人类的大爱。这种思想,我想在世界科幻里都很少见到。甚至可以说,这个片子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不是简单的一部电影,而有象征性,中国作为后来者,跨过了一个门槛。科幻电影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综合反映,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你的工业基础,还有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对政治、权利、民主等的认识,是否进入世界现代文明的主流了。这部电影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进入世界文明主流趋势。它是很多人多年努力的结果。中国近期涌现的科幻热,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化。这部电影可以解读的有很多。说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进步,这并不夸张。
吴京和导演郭帆促膝长谈
这里面,导演郭帆非常了不起。另外吴京很了不起,没有他这部电影拍不成。他在电影中,着着实实担任的是主角。
在电影现场,北大的戴锦华老师,还有严蓬,以及其他不少人,均接受了采访,对电影都有很高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回程的地铁上,看到沿线已经张布了《流浪地球》的海报。据说,有的影院不敢排片,大概觉得这是灾难片,不适合春节,我觉得大可不必。不要再那么老套俗套了。这部电影才能让人真正感受什么是团圆,什么是亲情。我对《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刘诗蕾说,看了这部电影,或许那些闹离婚的人也要重新考虑一下他们的决定了。
氪娱----专业、犀利、即时剖析影视行业热点
—————————————————————
声明:独家原创稿件,禁止转载!
新闻推荐
在大年初一角逐春节档票房冠军的几部电影中,科幻类型电影破天荒的占据了两个席位——宁浩导演的《疯狂外星人》和郭峰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