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为什么不“红”了

当代生活报 2018-10-30 13:10 大字

《红高粱》剧照。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刘豫

10月末,即将在11月扎堆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对内地影市虎视眈眈,使得不少正在上映的电影都感觉到了票房压力。有些电影票房成绩表现不佳,早早被各大影院“下架”。这其中,就包括了《红高粱》。这部曾经帮助张艺谋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被视为上世纪国内电影的一大经典之作。修复的《红高粱》于10月中旬上线重映,如今已悄悄“下架”,惨淡地来了个院线“半月游”。

A

事件:

大师经典之作

《红高粱》“半月游”

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红高粱》于1988年上映。这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也让他在国际影坛一鸣惊人,拿下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次获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触摸到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被视为中国电影迈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

时隔30年,10月12日,《红高粱》正式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上映。

据了解,修复后的《红高粱》使用了35M的视频高码,很好的保留了原始素材的噪点结构和细节内容,实际观看中在色彩交替处完全没有可见的色带和色块问题,可谓是华语经典影片修复工作中的一大突破。

有观众表示,修复后的《红高粱》既有老电影的质感,画面也更加清晰,色彩也更饱满了。

片方表示,电影《红高粱》已成为承载一代人青春启蒙回忆的标签,组织重映更多的是基于情怀。而影片选择在张艺谋新片《影》的上映期间重映,也是为了与之互相呼应,让观众可以把张艺谋30年前后的作品进行对比,从中品味导演的变化,演员的变化,甚至是观众自身审美的变化。

B

市场:

“情怀”招牌高挂

未能拉动票房

尽管高挂“情怀”招牌,但脱离了主创团队宣传效应的《红高粱》,重映时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关注。

影片重映首日,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全国共有1000余家影院排映了1771场次,排片率为0.5%,规模非常之小,显然瞄准的并非一般观众而是资深影迷。

记者查询得知,南宁影市上,南宁民族影城、南宁中影和南宁万达等几家加入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院线此前都在放映《红高粱》。“头几天联盟会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影院每天至少要给影片排片三场,黄金时间至少有一场,但到了后面,排片场次就各家自便了。”业内人士向记者坦陈,在商言商,大规模的院线重映,经济账始终还是要算分明。观众可以只在乎情怀,发行方与院线却得精打细算。如果影片票房表现不佳,影院自然会将其撤下,换上更具票房号召力的片子。

10月28日,记者再度对南宁影市进行排片查询时,发现《红高粱》早已不见踪影。而此时,该片的全国最终票房据说还不过百万。

还有业界人士表示,这种排片和票房,已经是院线给予极大支持的成果了。

“这样的片子能有半个月时间‘在线’,已经算不错了。有些电影才上映就落了个‘一日游’的下场,那才是最惨的。”一位影院负责人表示。

C

观众:

故事离生活太远

重温意愿不高

《红高粱》重映期间,南宁影迷罗先生抓紧机会去看了一场。这是他第一次看《红高粱》,感触颇深。“张艺谋的经典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影片里到处可见蓬勃生长的活力,每一幅画面都具有无法抵挡的冲击力,相信要是放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去欣赏,会显得格外有劲。”罗先生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到电影院再看一遍的传世佳作。

另一名影迷唐先生则是选择在周末白天的时间前去观影。走进影厅时,他还特地留意了一下,发现影厅里也就零星坐了20多位观众,“都是中年观众,没什么年轻人”。唐先生觉得,《红高粱》最终票房不佳被迫“下线”,是因为其主打的经典情怀与当下的时代有着观念隔阂,情感脱节。“电影聚焦的是西北农民原始的生活状态,这和现在的年轻观众真没什么关联。估计这样的‘情怀’,也没有多少人会专门想去重温。”

南宁一家加入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影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按道理,就算是在艺术院线上映,票房也可以有突破。如今年3月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三块广告牌》,没有太多观众基础,也没怎么宣传,却在艺术院线获得了8000多万的票房。其他包括《海边的曼彻斯特》以及《尼斯:疯狂的心》票房也都突破了千万。由此可在一定程度说明,《红高粱》重映市场平淡、票房失利,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缺乏观众基础。

D

声音:

老片重映成风

前路仍需探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映电影已经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潮流,但这些打着“情怀”招牌的老电影再次与观众见面时,却不都能笑到最后。

从历史成绩来看,最成功的经典重映票房应该属于2012年以3D格式重映的《泰坦尼克号》,其最终票房达到9.48亿元。除此之外,2014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重映,2017年又再次以2K高清转制第二次重映,而且影片加了新的12分钟内容,最终收获1.78亿元票房。

但这次《红高粱》的惨淡下线证明,并不是被叫经典的电影就会有人看,观影的市场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对《红高粱》的重映持支持意见。南宁民族影城的容先生告诉记者,中国电影资料馆一直在努力进行胶片修复转数字的工作,《红高粱》正是成果之一。在他看来,更多的经典影片修复重映,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这样的文化保护工作很有意义,即使经典影片重映不赚钱,也是我们为提高大众观影水平所做的一个努力尝试。”

当然,老片重映不能光靠情怀撑场,所以如何选择更有市场效应的经典来重映,如何避免过度消费情怀,如何在宣发上像新片上映一样更合理地选择渠道、做好营销手段——对于未来还有可能继续重映的各路经典老片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很多。

新闻推荐

《嗝嗝老师》聚焦教育问题引热议

青春励志校园题材印度影片《嗝嗝老师》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中。电影改编自布拉德·科恩传记小说,现已突破8500万票房,不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