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印度电影为何一次次“点石成金” 正在上映的《嗝嗝老师》再次以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延续了印度电影带来的感动。影片中的不少情节都让人回

烟台晚报 2018-10-25 07:37 大字

印度本土元素让“改编”接地气

印度电影人将原本发生在美国的真人真事“平移”到印度社会。影片故事中,女主人公“嗝嗝老师”奈娜从小患病,会不受控制地发出嗝声影响说话,她在经历了快20次的碰壁之后如愿当上老师,又通过努力将全校最差班级带了起来,成为贫民窟“坏孩子”的人生导航。有观众评价,鲜明的人物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尤其是节奏的把控,《嗝嗝老师》不愧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零差评”的口碑之作。一般来说,类似教育题材传记片,或聚焦主人公奉献自己改变学生命运,或讲述一个不被认可的“英雄”最终证明自己的价值。《嗝嗝老师》则在融合两种不同的电影类型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奈娜接手这个班级之前,“差生”们已经用恶作剧逼走了几任老师,但她仍坚持“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一幕幕有教无类的温馨画面在银幕上铺展:奈娜对班里的学生说,出身不如人家并不是堕落的借口;她包容“不会说话就不要教书”的质疑,把学生闯的祸都揽在自己头上;她带学生放飞写满恐惧、悲伤、愤怒的纸飞机,让其化为飞翔的动力……有影评人说,奈娜和她的班级其实都曾生活在他人“异类”的目光中,遭遇着种种不公的待遇,他们改变了彼此的人生轨迹成就了对方。

从《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到《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师题材影片。影片故事里,传道授业解惑往往遭遇具体条件的限制,老师的努力也不一定都能产生完美的结果,成长的故事依旧会让观众肃然起敬,“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也总引发几乎所有人的议论。尽管奈娜情绪激动时无法控制地用手击打下巴的仪态不完美,甚至会因无法与学生正常沟通而痛哭流涕责怪自己,但她释放的自信与包容,终究成为了治愈学生内心的良药。

宝莱坞的“走出去”值得思考

纵观近年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电影,无不以跌宕起伏的个体经历激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切入对社会话题的关注。不借助铺天盖地的营销,以口碑赢得市场,展示了印度电影在平衡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间的成熟。

宝莱坞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不妨看看《嗝嗝老师》改编原作《叫我第一名》的这些“操作”。一方面,影片对成绩提高的具体过程做了“减法”,比如:奈娜依靠趣味教学法上演的“差生逆袭”,以及对她意志坚韧的表现,都有着宝莱坞歌舞片的节奏和幽默。

另一方面,影片也做了“加法”:美国原版中,老师教的是小学,无论学生对残疾老师的改观还是成绩提升都相对容易;而印度的嗝嗝老师面对的是中学生,其课业难度、升学压力不可同日而语。“尖子生”对“差生”的拒斥和嘲笑,“好老师”对“差生”的不信任,增加了情节的波澜起伏,也用对教育话题的关注引发更多印度观众对影片的关注,还通过学生的经历和背景,让观众看到了更加繁杂的印度社会。对印度社会某些领域的所谓“传统”和“公平原则”的探讨,更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对宝莱坞固有风格的突破。

随着近年来不少优秀的印度电影作品的陆续引介,观众对印度电影的期待和标准也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宝莱坞也不乏高科技制作的《钢铁侠》式的影片,但是论在全球影坛的票房和口碑,排名前列的则是《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个神啊》等“非视觉系大片”,位居第一的是《摔跤吧!爸爸》。这一现象或许也能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更适合“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吴钰

新闻推荐

《流浪猫鲍勃》11月2日上映网友期待满满

从《战马》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帕丁顿熊》到《我们诞生在中国》,从《一条狗的使命》到《爱猫之城》,这几年动物题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