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剧情”依然打动人心
本报记者倪自放
正在上映的印度片《嗝嗝老师》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套路化的剧情: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成为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皮的。
遭受歧视被归为“异类”的群体,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实现人生逆袭,这是印度现实题材电影的套路,也是许多经典教师题材作品的常规剧情。从这一点说,《嗝嗝老师》的剧情并不新鲜。影片让人看后能有感动在于它用适度的喜剧和温情路线,包裹了相当多印度优秀影片表现过的社会现实内容。比如嗝嗝老师奈娜从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比如学校里的学生被分成从9A到9F几个层次,比如印度男女不平等的现实,都在影片中被凸显出来。与《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教师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嗝嗝老师》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双向励志的过程,受到歧视开始逆袭的不仅是“差生”,还有嗝嗝老师自己。
尽管承载了尖锐的现实批判内容,但《嗝嗝老师》一点都不沉重,奈娜接受这些“差生”,带他们在操场上讲抛物线、做趣味实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个过程非常轻松幽默。学生们嘲笑其他的“坏老师”有两段饶舌说唱,也与以往印度电影以传统歌舞表现完全不同。
《嗝嗝老师》不回避现实社会问题,且用喜剧和温馨的表现方式,或许可以称作“催泪喜剧”。奈娜所患的抽动秽语综合征,通俗讲就是时不时地打嗝,小时候的奈娜刚开始打嗝时甚至有些喜剧效果,时间长了却让人有悲悯的感觉。不过小时候奈娜经常说的却是“请大家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我就可以了”,她不要别人的悲悯。成年后她也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被人区别对待。影片充满对冷硬现实的批判,但主人公奈娜却一直乐观、积极、真诚地对待生活,孩子们也因为这个好老师变得纯净了。
在较多的社会现实讽刺内容之后,《嗝嗝老师》有一个相对大团圆的结尾,满头白发的奈娜光荣退休,她高兴地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们。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样的结尾让影片的批判性大大降低。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温暖的场景却能让更多观众想起自己的老师,想起当年老师陪伴的成长,这是另一种合乎现实的描述,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结尾呢?
印度片在中国为何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倪自放
从前期票房看,《嗝嗝老师》势头不错。从去年暑期火爆的《摔跤吧!爸爸》开始,印度片在中国市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哪些因素决定其成败呢?
首先,现实题材剧情,轻松励志但不过度夸张,是印度片成功的重要法宝。《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都符合这些特点。《起跑线》《嗝嗝老师》更是聚焦在各国都是热点的教育问题。史诗题材的《巴霍巴利王2》未受到中国观众认可,在于其传奇历史题材不新鲜,过于离奇的剧情也让人排斥。《苏丹》的故事背景虽是当代摔跤,但因过于夸张离奇也不合观众口味。《护垫侠》与《厕所英雄》在中国口碑和票房惨淡,是因卫生巾与厕所题材,在中国文化里并非主流内容。
其次,对歌舞因素的控制是否成功也决定着印度片是否受欢迎。印度每年的剧情片超70%是歌舞片,这类片在印度国内受欢迎,在海外却成了缺点。从去年暑期至今大约十部印度片在中国上映,受欢迎的几乎都是歌舞被克制运用的,《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及目前的《嗝嗝老师》,都仅有三两场歌舞场景做点缀,即使讲述选秀歌手的《神秘巨星》,除了录制歌曲外,歌舞场景也不多。《嗝嗝老师》加入了部分说唱,相比传统印度片的歌舞让人耳目一新。反观《巴霍巴利王2》这样的大投资电影,过多的歌舞场景并没有得到认可。
新闻推荐
□杨琳刚刚结束的国庆档,似乎并没有预料中那么火爆,票房同比“缩水”。原以为会成为爆款的开心麻花电影《李茶的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