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时装动作片靠明星和风光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新京报 2018-08-28 02:46 大字

图中剪影是《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经典画面。这部作品这些年成了许多国产、港产电影“学习”的对象,我们能从很多电影里看到“碟中谍”式的人物形象。 新京报制图/陈冬

【一家之言】

今天的观众显然不再满足于一个低配版本的《碟中谍》故事。从今年的几部高口碑的作品去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被高概念电影培养了多年的新一代观众,已经对内容空泛的电影失去了兴趣,转而投向故事扎实的作品。

1明星神话的破灭流量带不来票房

最近上映的《欧洲攻略》里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漫画感”来形容:夸张不合理的剧情,浮躁不走心的情感戏,场景的切换犹如PPT翻页,主人公神勇如有了超能力。当然,如果细节上尚且值得推敲,又有精彩的特技加持,作为商业电影或许还值得观赏。漫画本来就是香港电影剧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多经典电影都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古惑仔》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系列电影在漫画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血有肉的现实。此外,像《风云雄霸天下》,虽然故事相对单薄,但是在电影的视觉设计上在当年的华语电影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也因此获得很高的赞誉。

《欧洲攻略》和多年前的一部《城市猎人》倒是很相似,都是大明星扎推的娱乐片,故事也可以讲是比较离奇夸张的,但是这部电影诞生于男主角成龙的全盛时期,又有一众经典女星的加入,反而成为一部至今都会被电影台重播的作品。《欧洲攻略》在明星的选择上缺乏考虑,梁朝伟被定位为文艺片巨星,在如此高龄未必适合这部电影的角色,而唐嫣、杜鹃、吴亦凡等人的演技也需要继续打磨。

此时此刻的观众不禁开始怀念马楚成“攻略”系列的前两部。《东京攻略》中,着风衣单打独斗行云流水的梁朝伟,在马导指导下有了演技的陈慧琳和张柏芝。还有《韩城攻略》中梁朝伟和任贤齐的对手戏都让人怀念那个俊男美女就足够让电影吸引人的时代。

实际上,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在他的著作《电影明星们》曾经指出“明星神话处在介于信仰与娱乐之间的混合地带”,也就是说,明星制之所以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法则,在于其有效地塑造了“半神”的明星,在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商业电影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娱乐产品,明星的魅力在这些电影中被无限压榨的结果是明星魅力的丧失。如果一部电影处处在放大所谓明星的魅力,就等于说让观众对这种魅力产生抵抗力甚至厌烦。

我当然相信吴亦凡等人的粉丝依旧会为偶像的作品买单,但是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消费时代,真正有持续热情的粉丝基础有多大,是一个需要被怀疑的地方。另外,这些明星大量地引入各种消费,不论是直播平台的打赏还是各种代言,他们作为电影演员的身份则一再被淡化,这都在事实上分散了电影的票房收入。甚至,在好几部投资巨大的引入流量明星的电影票房失败的案例之后,我们发现,所谓明星效应在电影的票房上起到的作用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或者说,我们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起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2延续港片传统也需要适合受众语境

香港一度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创造过让人惊叹的电影传奇。当年香港电影兴盛时期打造出的明星之所以被我们怀念,是因为他们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工业体系,这样的体系可以将各种演员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明星之所以为明星,不是因为他们参与了多少娱乐节目或者拍过多少广告,而是他们每个人都足够有个性,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并且,在那样的体系之中,除了个别人通过选美等方式脱颖而出,绝大多数都有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经历,就连刘德华、梁朝伟等人都概莫如此,这让他们形成了各自的独特形象和戏路,磨练出丰富的表演经验。甚至,一个时代的经典明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某个维度上的化身。这是今天我们这个一切讲究速度和流量的时代不可比拟的。可惜的是,随着整个行业的衰退,我们再也很难寻找到一个能够有耐心培养巨星的娱乐工业。

这似乎也解释了所谓港片的“黄金时代”为何让人念念不忘,从今天的眼光看,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作经典的作品在新的标准下未必还是佳作,可是那种昂扬的时代精神和被岁月赋予的不可追忆的青春让这些电影获得了被人难忘的可能性。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见有媒体总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延续港片的传统可以继续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电影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势的媒体形式之一,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即使一些拥趸不断地呼唤着重现港片的荣光,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与其故步自封,在电影里重现老的套路,不如花心思在如何创新上。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喜欢和迷恋香港电影,不正是因为那些电影的不按套路出牌吗?

不论是“新派武侠”或者“无厘头”等名词的出现,都是香港电影人推陈出新的证明,只有颠覆前人的经验,才可能不断适应挑剔观众的口味。要知道,今天的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残酷,华语电影在市场上直接面临好莱坞大片的挑战。但是,《欧洲攻略》却是一部全部在套路之中的作品,从技术层面说,也许并没有致命的错误,但是没有任何创意对于一部在市场上颇有野心的电影作品来说本身就铸成大错。

香港电影涉及特工题材、私家侦探题材的作品比较丰富,王晶在上世纪90年代拍过大量的相关作品,那时候的作品都是香港本土电影,娱乐性很强,但是,这类作品在内地语境或许很难成立,不符合内地的观众期待,因此像《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欧洲攻略》妄图临摹这类香港娱乐片,但是娱乐性恐怕有所欠缺,既没有好看的打斗,也没有有趣的台词,让人感觉到的只能是深深的尴尬。

至于《欧洲攻略》的冒险和夺宝精彩度,笔者觉得也如《富春山居图》一般,用港片的老套路去讲述一个当下的冒险故事。这部电影在这个层面上的设定是缺乏想象力的。这群在电影里被着力塑造的炫酷特工,最后更像是一个低端的观光团。帅哥加美女,打斗和探险看似是应该大受欢迎的题材,事实上却未必如此,有时候太过于符合商业逻辑的东西未必有效,这给我们的商业电影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考。

3异国情调再也无法打动升级版观众

香港毕竟是一个弹丸之地,因此,香港电影人很早就把电影的发生地设定到世界各地,马楚成的前作《浪漫樱花》也曾经带出一股日本旅游的风潮。至于吴宇森的经典作品《纵横四海》里关于巴黎的展示更是满足了一代观众对浪漫之都的想象。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甚至把布宜诺斯艾利斯拍出了独特的美感,给电影史留下了关于这个城市浓墨重彩的一笔。《欧洲攻略》的故事发生在好几个大型欧洲城市,却没有塑造可以让人带入的异国情调,所谓异域只是明星拍照的布景板,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实在是令人遗憾的部分。

香港电影曾经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窗口,代表着我们对华人现代生活和国际都市的向往和想象。但是,今天的国内观众和十几年前相比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我们无需通过作为华洋杂处之地的香港去了解世界,我们本身就紧跟着世界文化进程,甚至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这种进程。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对外国感到隔阂,也不再需要观光式的电影来展望世界。

今天的观众显然不再满足于一个低配版本的《碟中谍》故事。从今年的几部高口碑的作品去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被高概念电影培养了多年的新一代观众,已经对内容空泛的电影失去了兴趣,转而投向故事扎实的作品。所以哪怕“碟中谍”系列的主角年纪逐渐增大,片中依然出现爬迪拜塔等令人难忘的桥段作为电影的高光时刻,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线也有一个必要的延续,每一部《碟中谍》都可堪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是内容而不是异国画面让它变得更好看。

实际上,即使在马楚成个人的履历里,他的“攻略系列”都不是最出色的作品。我们如今怀念起这个系列的前作,恐怕是这些电影构建起我们对异国的想象,“东京”、“首尔”等名词代表的是一种国际化,并且很好地契合了新千年之际流行起来的日韩流行潮流。如今想要延续这个系列的成功,却没有植入任何的新意,这无异于炒冷饭。

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成为名人的今天,电影想要吸引人需要做的恐怕是回到电影本身,构建独特的视觉美感,讲好一个故事。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代表,本来就是某一时期观众欲望和期待的投射的载体,成功的商业电影无非就是可以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在渲染情绪和讲述情感,观众的投入和移情是一部电影获得感人力量的法宝。《欧洲攻略》没有建立令人说服的人情人性,没有讲述一个令人动人的故事,无论使用如何富有魅力的明星都是于事无补的。

□余余(影评人)

新闻推荐

《蚁人2》登陆全国院线“黄蜂女”首次亮相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史竞男)由迪士尼影业出品、漫威影业制作的全新超级英雄电影《蚁人2:黄蜂女现身》日前正式登陆全国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