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亲子关系,这剧一刀一刀剖析

2018-07-20 18:33 大字

“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

这样类似的话,你是不是已经听过无数遍了?

如果不停重复,不停重复,最后会发生什么?

台湾70后女导演陈慧翎就用一部黑色幻想单元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该剧由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发行,题材暗黑,因此被誉为台湾版《黑镜》。《黑镜》讲的是是科技之下人心的嬗变,故事千变万化。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则将手术刀对准亲子关系,细致剖析天经地义的爱如何在扭曲的方式下毒害属于孩子的人生。

先来看第一个故事——

《妈妈的遥控器》。

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和美国的一部电影《人生遥控器》很相似?

实际上,除了都有那个能控制人生进程的遥控器,这两部剧完全不同。

《人生遥控器》是主人公是主动选择去调快自己的人生,而《妈妈的遥控器》变成了妈妈控制儿子人生的工具。

交叉蒙太奇、音画对位、低调照明、拼切的画面、大面积的虚焦影像......剧集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剧压抑凝重的基调。

从凌乱的画面和人物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剧情背景——

父亲出轨有了外遇,与母亲协议离婚,答应将房子留给母亲和儿子,并每月偿付养育金。

而连续性的闪回镜头,则都是属于母亲的记忆:年少时父亲青涩的表白、结婚、儿子的名字是由两人名字各出一个字组成的......全是幸福的过往。

但父亲离开的理由却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不行,她和孩子需要我。”

就在他说完这句话时,母亲拿起面前的杯子,看似不合时宜地询问是否有杯垫,并强迫似地擦拭杯子外壁上的水渍。这里暗示了母亲是属于偏执型人格。

同时诡异的是,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裸身人偶形象。这个人偶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也会重复性的出现,象征了儿子的人生被偏执的母亲所操控的事实。

不负责任的父亲,偏执的母亲,接下去,必定是痛苦的孩子。

随着母亲一句“我要我儿子”,第一场景结束,画面回归正常叙事。

儿子小伟是国中三年级的学生。

喜欢乱涂乱画、与朋友嬉闹、伪造成绩单......令母亲失望。

突然有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每天都是周三?

每次都是起晚了赶不上校车、同一个出租车司机、撞见同一个人、连续三天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样!

直到第三天小伟像第一天一样把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时,母亲说了一句:“我已经给了你三次机会了”。

他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有了一个,可以让自己人生不停重复的遥控器。

就这样,掌握了遥控器的母亲,朝着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坚定不移地迈进——

不让小伟和朋友去毕业旅行,让他上补习班,不去就按遥控器;

不让小伟和喜欢的女孩在一起,不答应就按遥控器;

母亲拿着遥控器让小伟变成了自己满意的样子。

剧中和小伟压抑的家庭环境截然相反的,是初恋小岚的家庭。

小岚的母亲是画家,父亲是音乐家,家风开明,小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这个女孩仿佛一阵清风,让平日在母亲重压下喘不过气的小伟,有了顺畅的呼吸。

然而巴不得时刻掌握着儿子生命的母亲,又怎么会纵容这段感情的存在。

果然,好景不长,母亲发现了。

借着女孩是不良少女的由头,母亲轻轻按下了遥控器,将这段无比美好的感情变成了小伟划破手腕的那把刀。

甚至连小伟的三次自杀,母亲都会用按遥控器的方式让他活过来......

连死都没办法自己选择,那也只能继续痛苦地活下去。

镜头一转,已是多年后,小伟长大成人。

看似功成名就的小伟,却一直有执念。他想法拿到了母亲的遥控器,回到了和小岚相遇的那天。

此时的画面色彩十分清新美好,全无开头的诡异压迫。仿佛所有沉重的过去都凭空消失。

然而西西弗斯的巨石岂能轻易丢掉,过去的一切,都会在未来刻下无法磨灭的影子。

比如小伟用纸巾擦拭镜面的水渍,这与开头母亲的姿态无比的相似。

你看,逃无可逃,家庭的影响无处不在。

这部单元剧中,母亲掌控儿子人生的极端做法令人深恶痛绝。

看似无我的付出中充满了控制与自私,最终以孩子人生为代价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比《黑镜》故事的脱俗,《妈妈的遥控器》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太熟悉,甚至有点俗套。

它只是将生活中“中国父母喜欢安排孩子吃喝拉撒”的现象,借由遥控器具象化。然而恰恰是这种俗套,才更能让观众思考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病痛。

同样,这部剧的其他四个单元剧:

《猫的孩子》中,母亲因为提升不了阿衍的成绩经常被学历至上的父亲以猫的名义家暴。

阿衍偶然接触到平行世界,只要他杀死一只猫,就能获得一次满级分。

阿衍开启杀猫旅程后,脑子逐渐开窍,成绩稳步提升。

..........

很明显,这个故事借平行宇宙概念,控诉了父权缺位下,丧偶式育儿的惨剧。

《孔雀》中,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巧艺,一直被母亲当作名媛栽培。

在贵族学校中,她必须精心伪装成白富美,不能暴露母亲是采茶女、爸爸是出租车司机的出身。

突然有一天,学校的孔雀告诉巧艺:我可以帮你,但你必须付出代价。

这个故事则以暗黑童话的形式,展现了试图跨越阶级的贫穷父母加诸在孩子身上的压力。

《必须过动》中呈现了唯分数论的未来世界,政府根据孩子的鉴定考试分数住房与工作。

胚胎由国家掌控,母亲们可以按需求申请合格的胚胎。

这个故事虽然用了未来科技,但依然照射了血淋淋的现实:高压社会下,孩子们的人生从母体受孕开始就是一场竞争。

《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乖乖女茉莉突然跳楼自杀后,想不通的母亲借助新科技进入茉莉最后一天的意识中。由此,她也看到了女儿眼中自己的另一番模样。

这个故事借助《盗梦空间》式的意识入侵,揭露了无效沟通下,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五个单元剧所有天马行空的反乌托邦设定,最终指向的都是,表面和谐、实则残酷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故事中的父母们难道不爱孩子吗?他们当然爱。

故事中的孩子们不爱父母吗?他们也爱。

只是这种承载着太多期望的爱,在歪曲的表达方式下,显得过于沉重。

其实放眼现实,在中国,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太多太多。

孩子的吃喝拉撒,父母都要以“为你好”的名义插一手;孩子就算不满,也是忍无可忍才爆发。

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预定轨迹,父母的批评训话紧随而来,甚至不乏棍棒教育;孩子在父母的或柔情或粗暴的教育下,愈发温顺听话。

孩子表达出不励志的人生规划,父母的人生经验就成了苦口婆心的规劝;听了老人言,多数孩子也放弃了追逐诗和远方。

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深受“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大于天”、“父为子纲”这样的伦理观影响。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背后,永远捆绑着“服从”和“回报”。

殊不知,会犯错的父母注定成不了正确的标准;子女除了孩子的身份,也得有独立的人格。

认识到这两点才算体会到该剧制作方的良苦用心。

最后不能不提,剧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纪伯伦的著名诗作《论孩子》,不妨读一读吧。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

新闻推荐

上半年最佳外语片推荐 你错过几部

2018年上半年悄然消逝,英媒不少娱乐杂志也评选出各自心中的2018上半年最佳电影,刷爆全球影市的超级英雄片、文艺片、奇幻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