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46岁的“顶级流量”,制造了2018迄今为止最好的国产片
文丨云飞
如果说《动物世界》吹响了国产电影进军暑期档的号角,那么口碑爆到一塌糊涂的《我不是药神》,则成为了2018年暑期档的第一个高潮。再把视角延伸到2018年,《我不是药神》是今年迄今为止,质量最佳的国产片。
从“山争哥哥”的46岁顶级流量话题,到提前点映口碑“零差评”,再到上映首日超过47.7%的排映空间,《我不是药神》已经完全具备了爆款电影的特质。在燥热无比的暑期档,它或许无法成为比肩《战狼2》的票房收割机,但绝对能在国产电影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谁说中国电影人拍不好现实主义?近五年来,《天注定》《桃姐》《亲爱的》《白日焰火》《嘉年华》《八月》等作品接连涌现,其题材涵盖了死亡、打拐、罪案、性侵、年代等,如今更具生活气息与现实肌理的《我不是药神》终于问世。在充满荒诞和黑色幽默色彩的商业类型片中,《我不是药神》融入对人性的自我救赎、对社会不公的呐喊、对生命的无限留恋,最终完成了观赏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别拿《摔跤吧!爸爸》说事了,豆瓣评分9.0的它足堪回味
提到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国电影人要低下额头,同样受制于好莱坞的韩国同行与印度同行,都有刷屏的代表作。无论是《熔炉》还是《素媛》,抑或《摔跤吧!爸爸》或者《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对畸形病变的社会问题都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上映后不仅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全民关注,甚至促进了相关立法的推进,由此显示出文艺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反观中国电影创作,抑或沉浸在IP浪潮中不可自拔,抑或在喜剧道路上继续狂奔,抑或仍在搭乘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东风,对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种种问题选择性忽视。因此,每一部外国现实主义力作的出现,都是对中国电影导演的一次心灵震荡——电影审查制度,绝不是现实主义力作缺乏的原因。
《我不是药神》选择了极具舆论热度的医疗问题为切入口,把曾经轰动一时的真实故事搬上了大银幕。现实中,有一名被称作“中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他本身是慢性粒白血病患者,因付不起高昂的正版药品,从印度代购大量同样疗效的低价印度药。后因贩卖假药罪被捕,却在慢性粒白血病患者中极具号召力。
电影中的程勇,比现实里的陆勇更有冲击性。穷困潦倒的中年男子程勇,父亲住院没钱做手术,印度神油生意惨淡房租难交,前妻上门羞辱要夺走儿子抚养权。眼看走投无路,慢性粒白血病人吕受益找上门,4万一盒的瑞士格列宁吃不起,2000一盒的印度格列宁,敢不敢卖?
既然有钱挣,为什么不卖?程勇铤而走险,意外拿到了印度格列宁在中国的代理权,就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饱受天价药之苦的慢性粒患者,看到了不用倾家荡产的希望,售价低廉的印度格列宁,迅速蔓延到了整个上海地区。在彼时的药品管理办法中,只要未列入药品清单的,即为违禁药——这意味着,程勇卖的药,是法律意义上的假药。
情与法的冲突就此展开。按照法律规定,贩卖与购买印度格列宁行为都属违法,当警察现场抓获众多购药者时,老者对警察的质问直抵人心,“我吃了这么多年药,吃了一栋房子进去了,好不容易有低价药,你把他抓起来,我们怎么办?我想活,不想死,行吗?”电影通过患者之口,发出了“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的呐喊。
小人物程勇,也在明哲保身与奉献小我的纠结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我不是药神》的前半段,程勇从金钱驱动贩卖印度格列宁,到惧怕被捕金盆洗手,他身上有绝境中小人物强烈的求生欲,也有趋利避害的动物天性;到了后半段,在慢性粒白血病人吕受益病故后,程勇无视个人安危,自掏腰包为病患提供印度格列宁,其当代“活雷锋”的形象闪耀着救世主的光辉。
当导演文牧野在电影中讲出“所有的病,其实是穷病”的时候,《我不是药神》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国产电影。
熠熠闪光的人物群像,用商业类型片包裹人文精神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剧情演进,立体而多面的人物走上台前,成为这出生活悲喜剧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与程勇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大多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物,但有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内心健康且强大的他们,远比他们贫穷的物质条件要富有。
有永远沉默寡言,只用行动来证明一切的“黄毛”,他是农村来的慢性粒白血病患者,委身都市屠宰场,无钱看病却心怀仁义,抢来印度格列宁给他人看病;有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女儿买价格高昂的瑞士格列宁,不得不在夜店谋生的单身妈妈;有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慢性粒白血病人吕受益,他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生的苛求,对家人陪伴在侧的期望;还有白血病教会的牧师,他目睹了太多死亡上演,无怨无悔加入到“罪恶的”假药销售中。
还有与程勇对抗的另类人物。他们有警察,如铁面无私、对假药销售一查到底的局长,他代表着政府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也藏着导演对相关部门与国外药商媾和的某种讽刺;警察中也有散发着人性光芒的人物,面对患者“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的质问,他心怀恻隐之心,在黄毛车祸身亡之后,被“他只有二十岁,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彻底击中,从此不再办理假药案。
除此之外,还有专事忽悠的无良药商,他是奸诈的代名词,是牧师口中“要下地狱”的人,却讲出了“所有的病,其实都是穷病”的“醒世恒言”。
《我不是药神》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侧面,彼此映衬,互相呈现出人性纠葛、悲欢生死,以及法理与人情冲突的黑色故事。
事实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彻底释放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就此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变革。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体制转轨下的悲欢离合,都给予了影视创作极大的内容“富矿”,但或因审查严格、或因创作者自我阉割,现实主义力作属于稀缺品。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的《我不是药神》,最大的优点在于,用商业类型片的外壳包裹,来描摹悲欢人世里的七情六欲。
讲述绝症“逼死”众多家庭的沉痛题材,《我不是药神》却能多次让观众发笑。黑色幽默的添加,让上扬的嘴角都有生活的苦涩。影片的笑点,有的来源于小人物程勇的绝境抗争,有的来源于印度谈判的精明狡黠,有的来源于牧师的古板木讷。从监制宁浩身上散发出的黑色幽默,让坚硬的现实题材不再那么沉重、锐利,反倒拥有了温暖沉淀的力量。
让观众充满观看欲望的商业元素,还在于它遵循了规规矩矩、不那么出彩甚至有些套路的商业电影叙事逻辑。小人物陷入绝境——铤而走险——金盆洗手——遭逢意外——自我救赎——重振旗鼓的叙事逻辑,算得上是工整的好莱坞剧情范式,但《我不是药神》讲得恰到好处,不贩卖情怀与苦难,也不刻意煽情,因此不招人倦怠。
9.0豆瓣评分撑起口碑,《我不是药神》有望成爆款
回顾近两年来国产电影爆款,需要具备两大条件:第一是比肩好莱坞的视觉语言与故事架构,如《战狼2》《红海行动》被称赞为国产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典范,对战争、战斗场景的呈现,已经接近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优秀水准;第二则是拥有击穿小众圈层,走向全民观影的社会话题与共通情感,以一己之力撑起2017年暑期档的《战狼2》,踩准了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让日常观影群体之外的观众,成为了最好的票房增量。
与以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相比,《我不是药神》无疑因公正的商业类型元素,有了相当的可观赏性。相比较而言,《桃姐》《亲爱的》《嘉年华》《八月》等电影,或叙事节奏缓慢、或有强烈导演个人色彩、或因打拐题材偏向小众,都未能掀起声量巨大的舆论场。
被视作左手商业右手文艺的《白日焰火》,其实也是占到了凶杀罪案的类型片便宜,加之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才能成就商业胜利。从这个角度看,穿上了商业类型片外衣的《我不是药神》,具备了走向全民的可能性。
而能击穿圈层文化的天价药,无疑是社会多年关注的热点。作为都市人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医疗问题一直都是压在中国人心头的重担。大胆向天价药开炮,探讨绝症病人在面临生死之间的伦理道德、法律人情问题,是《我不是药神》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其话题热度也能够迅速发酵,成为全民话题。
当然,《我不是药神》也不缺乏话题性,看46岁的顶级流量“山争哥哥”成功“出圈”,就可以看出魅力大叔依然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当然,要想成为暑期档的第一个爆款,超强口碑也十分重要。以2018年春节档为例,上映首日并不占优的《红海行动》,依靠坚挺的口碑成功逆袭,成为春节档最大赢家和黑马。而《我不是药神》,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千人放映、上映前的多轮点映,已经积累了超强口碑,豆瓣电影甚至在其公映前就放开了评分,超过6万人给出的综合评分达到了9.0分,足以显示其逆天口碑。
上映首日,《我不是药神》就拿到了超过50.9%的排映空间,截至19:00单日票房已累积2.8亿,这样的市场统治力,已经与漫威超级英雄片相差无几。刚刚收获了最佳“期中考”成绩的内地影市,正在等待第一部爆款的降临。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世界杯激战正酣,惊心动魄的比赛持续登场,爆冷结果频出,引发全民热议,难怪有人说,“世界杯才是今夏最火的爆款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