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阿飞正传》重焕青春?

2018-06-26 14:53 大字

近来,王家卫导演的名作、香港文艺片代表《阿飞正传》通过艺联专线在全国放映。国内的王家卫影迷,可谓是翘首以待。毕竟,能在大银幕看王家卫的经典影片,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其实,《阿飞正传》的重映,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2月,这一数码修复版本,就已经以“欲望之翼”的译名在日本上映。

日版《阿飞正传》海报

像《阿飞正传》这样的经典修复影片,其实是电影节的常客。比如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除去《小偷家族》、《冷战》这些“戛纳零时差”影片与其他新片之外,许多老影迷其实更为关注的是电影节的“修复单元”。

对于迷影人士来说,能够在大银幕上一览那些影史名片的魅力,还有什么比这更诱人呢?

1962年的中国老电影《大李老李和小李》居然来了个沪语重配的版本,实在是这届电影节的一个闪光点。这部影片在上影节连排三场售罄,而后又补映了两场。

4K版的《2001:太空漫游》更是引发一阵观影热潮。在4K版影像中,库布里克无可挑剔的构图,在大银幕上显得加倍震撼。据说,许多影迷在影片放映过程中纷纷鼓掌。且不论这对观影氛围是好是坏,这种现象恰恰体现了这些经典影片,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官方机构合作修复的影片,上影节也给我们带来了与私营企业合作修复的经典作品。

由爱奇艺与新派系文化传媒共同举办的《护士日记》2K修复版的公益放映,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

这次放映不仅为我们重新发掘了中国传统电影的瑰宝,也将会把票房所得用于资助慈善公益事业。这次放映恰恰体现了国内影视企业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实,不久之前的北影节,也曾有过这样的修复单元:

北影节“修复经典”单元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欧洲电影,可谓是笔者的心头好。今年的北影节,就一口气看了《白日美人》和《广岛之恋》两部影片。

这两部影史杰作,在大银幕上的4K诠释,与之前看到过的DVD画质,影像效果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让笔者发现了许多此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几乎可以说是看了部新片了。

那么,修复一部这样的影片,究竟要花费多少工夫?让这些以胶片为介质的老电影重新面世,在这个人人捧着一台手机的数字影像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笔者这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二。

修复之难,难于上青天

胶片承载了太多的影像记忆与精神财富。直到数十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由胶片拍摄的。在各国电影资料馆的库房中,就存放着难以计数的电影胶片。

或许库房的低温冷藏、管理员的悉心照料似乎已经足以令人安心。但是,电影胶片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更为脆弱。

一截小小的胶片,同样有着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发展史。要想记录影像,胶片的感光乳剂与承载乳剂的片基缺一不可。在影史早期,人们主要采用的是硝酸片基。

只要学过中学化学,就不难推断“硝酸”片基的特质——易燃。

或许电影中最著名的一场影院火灾,就是天堂电影院里的那场大火。这正是由硝酸胶片易燃的特质导致的。

而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主角也是利用胶片易燃的特质,在纳粹军官欣赏电影时点燃影院的。

由于硝酸胶片的危险性,人们就用醋酸胶片取而代之。但是,醋酸胶片也有它自身的问题,在恶劣的环境下(如高温、高湿),它就很容易变质、变色、粘结。就算存放在冷藏库中,也有一定的寿命限制。

正因为硝酸、醋酸胶片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才会在一些老电影中看到一些闪烁的黑点、黑线,甚至是画面的缺失。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们又发明了更“结实”的聚酯胶片。而随着数字影像的出现,胶片的保存终于不再是问题。

但是,影史上有那么多的艺术家,正是在那些脆弱的胶片上留下了自己的杰作。于是,对老旧胶片的保存与修复就变得愈发重要。因为,电影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放映上。让老电影以本来面目示人,正是电影修复员的使命。

说了这么多,修复电影有哪些基本的步骤呢?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修复负责人的介绍。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工序

由此可见,影片修复可不是把胶片放到某台机器中“过一下”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极度繁琐、复杂的工序,与庞大的人力物力。

在第5点处,我们可以看到修复一部影片的工作量达到了14万帧。修复员要注视着每一帧影像,逐帧修复上述提到的那些黑点、黑线。

除去修复员辛勤的工作之外,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开支。我国单是修复一部《西安事变》,就花去了70万元人民币。

《西安事变》

影史浩瀚,有无数别具价值的作品等待修复,所费之巨可想而知。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电影越来越大的社会关注度,除去电影资料馆这样的公立机构,像爱奇艺这样的私营企业,也开始投入到电影修复的事业中来。

私营企业对电影修复事业的助推,对经典电影的重现,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修复之功,公道在人心

我们可以以爱奇艺这次修复的2K版《护士日记》为例,好好聊聊电影修复的意义。

电影修复最为显而易见的功劳,就是让影像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艺术层面,都是如此。21世纪的观众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可以一览当时影像艺术的原貌。

电影修复工作照

正因如此,电影修复的选片就变得万分关键。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支撑,这部影片也要担得起这份苦功才是。

从上文中截取的两张北影节、上影节展出的“修复经典”影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久经考验”,从长年的口碑中淘洗出来的影史名作。

《护士日记》是在1957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主演是上海著名女星王丹凤。她在《新渔光曲》中的渔女角色,在当年可谓轰动影坛。

《护士日记》剧照

令人叹惋的是,王丹凤于今年五月刚刚逝世。但这部影片的重映,让观众们重新得以见到当年的璀璨星光。

修复到什么程度,修复完如何放映,也都是复杂的议题。而这就要牵涉到影迷们津津乐道的4K、2K了。其实,这些“K”正是分辨率的代号。我们平常下载的网络视频,分辨率大多为1080P(1920×1080)和720P(1280×720)。

而2K、4K的分辨率就要更上一层楼了,分别为2048x1080和4096x2160。原始胶片介质的分辨率约在6K左右,可见“K”数越多,就越接近当年观众的观影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怎么放这一点上,爱奇艺与新派系文化传媒的修复计划有着一定的突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电影节看到这一计划的放映成果,爱奇艺视频平台也提供了多元的展映渠道。

柯达等胶片大厂的破产似乎宣示着胶片电影的衰亡,与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我想,经典电影的数字化重生,也正是这场数字大潮中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否认前往影院一览心中“神作”的朝圣感,但不同的电子设备已经为我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五花八门的影像载体。我想,爱奇艺修复计划的多元展映,能够让经典电影最大限度地起到它的文化价值。

归根结底,中国经典电影的修复,是在帮助未来的华语电影,站稳文化的脚跟。

中国电影似乎同中国文学一样,也在经历一个文化断层。当代的文学、电影名家,似乎都是从西方的艺术名作中获得启蒙、汲取营养的。

正如在许多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翻译腔”,感受到西式的句法与结构;在当代中国影片里,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置换成中国背景的西方故事。

这时候,过去的经典作品就变得愈发重要。中国电影的发展,或许需要资源,需要技巧,但也需要灵魂。而传统电影的修复,也将成为灵魂重塑的助推者之一。

除去经典电影本身,电影修复也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商业价值与可利用价值。

我想,每个影迷,尤其是喜好“淘碟”的影迷,都一定知道美国的CC(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发行的DVD。该公司精心修复世界电影名家的杰作,收集珍贵的影像资料,制作评论音轨,旨在为电影深度发烧友服务。

由此可见,随着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电影修复不再仅仅是“圈地自萌”,还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而正像CC影碟的流行一样,这些商业价值终将反哺文化价值,惠及世界各地的影迷。

爱奇艺发起的修复计划,是值得赞许的。笔者也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契机,带动更多的电影界人士投入到电影修复的事业之中。

今日福利 |欢迎大家在下方的留言区评论,关于你最钟意的电影修复或其他相关话题亦可,我们将挑选出5位朋友送出爱奇艺会员月卡、5位朋友送出《阿飞正传》全国通兑券。

一条电影课 |《小丑回魂》不止青春励志那么简单

推荐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新闻推荐

中国文艺电影探索如何“延长寿命”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电影在大银幕上的生命得以延续。”大象点映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吴飞跃在第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