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向1500亿发起冲击,这究竟是属于谁的黄金时代
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创作好内容,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国家电影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电影票房达202.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8%,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中国影视产业的规模仍在持续扩大,纪录也在持续翻新。但也有人泼来冷水:中国平均一个月60部电影,却有8个月要躲着外国电影,4个月被外国电影碾压。这样的中国电影市场纵然做到1000个亿,还不是为外国电影做嫁衣?
对于中国的影视从业者而言,此番论调虽然扎心,但也不得不客观冷静地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要在高速发展中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创作出更多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好作品。
中国票房10年内或达1500亿人民币
日前,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高峰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影视学者张颐武在此次对话会上表示,对中国影视市场来说,2017年是一个电影大年,中国影视在这一年经历了一轮大发展及大组合的变化时期,影视人也迎来了最大的可能性及想象力。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96亿元,到2015年上半年总票房就已达到了201亿元,增速惊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57.1亿元,较2015年440.6亿的成绩微涨16.4亿,同比增长3.73%。对比来看,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吸金增速有所变缓,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十年来增速最缓慢的一年。
有专家指出,以往的增速是在一个不合理也不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的,多元观众的涌入、国产片未完善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电商票补潮的退却等,都起到了一定影响,如今泡沫挤出后,不可能继续保持过猛的增幅,总会有放缓的阶段。
尽管如此,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的突飞猛进确实还是有目共睹。2001年,中国电影票房还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已达到559亿元,跃居全球电影市场第二位。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也是多年来,全球电影市场冠军第一次由北美以外的地区摘得。
张颐武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处于倍增阶段,预计10年内中国票房就可达到1500亿人民币,和美国电影市场的110亿美元持平,而刚过去的2017年恰好是一个临界年。他甚至预测,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性电影产业中心。
张颐武同时也指出,目前,全球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即便是好莱坞这种引人注目的影视市场巨头,发展也已经渐趋平稳,没有什么新突破。中国电影行业的高增长变化,势必会给整个世界电影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目前在东南亚,我们的电视剧就走得比电影要好得多。”张颐武乐观表示,中国影视将来改变世界影视格局的机会已经到来。
三四线城市观众涌入加速行业裂变
随着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影视作品与观众的关系也屡受关注。
资深电影评论家张卫指出,如今观众的自主选择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从过去一年的情况可以发现,很多不被看好但是有品质的电影,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这一方面说明了观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增强。
尽管影视营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观众随之建立起了自己对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这对影视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个正向激励。
此外,观众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张卫对此表示,观众的分众化现象为电影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有的电影可能在大城市骂声一片,但在中小城市就是有观众喜欢看,其实影视人也不必追求打通所有圈子,一旦想要满足市场全方位的需求,势必要以牺牲影视质量为代价。
他以2017年底上映的《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举例说,这部影片最终收获了近20亿票房的好成绩,但超过60%的票房收入来自三线以下城市。而和《前任3》差不多同期上映的《无问西东》,在类似城市中的票房只占到了20%左右,在一二线城市中的票房却占到了60%左右。
这足以表明,不同的城市和区域观众对电影选择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其实也带动了中国电影越来越多样,市场越来越宽松。
数据也显示,自2012年起至2016年,三四五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份额都是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其中五线城市的增长尤为明显,观影人次份额从2011年的8%提升到了2015年的17%。而一二线城市则在市场挤压中出现下沉,很多影院的建设热潮也开始向二级以下城市扩散。
作为电影市场票仓潜力的“小镇青年”实力已不容小觑,像“院线第一股”的万达院线也曾紧锣密鼓地布局二三线影院市场,“渠道下沉”成了不少电影营销人员针对小镇青年的推广思路,像《小时代》《战狼》等电影制片方都曾打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对三线以下城市开展“地级营销”。
张颐武分析称,电影观众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三四五线电影观众的大规模涌入,这些新观众的趣味和想法对整个电影行业变化造成了深刻影响。而类似的新观众增长阶段,估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影视工作人员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更清晰的产业上的机会,还有很大的空间、机会及想象力值得探索。
创作没有捷径回归作品本身很重要
观众在进阶,创作者更需要升级。
“随着观众对电影越来越挑剔,现在市面上任何一部所谓的爆款电影,都必须极具创新精神,而且同时又要遵循非常强的逻辑。”华谊兄弟电影总经理叶宁表示,好电影最终还是会回到电影本身,更加注重对故事、人物的研磨。
叶宁表示,前几年影视市场上的浮躁一定会过去,一个好的创作没有捷径可言,技法要达到能承担表达思想的高度,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观众最想看的是真正能引起其情感共鸣的故事和人物。
《绣春刀》导演路阳也表示,创作者只有先被电影的故事和人物本身打动了,才有资格去把它讲给观众听。如今观众对中国本土的电影类型化复合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影视工作人员也必会面临创作过程中创作和工业化匹配如何互相平衡的问题,创作者需以不断爬山的心情来寻找自己创作的主题。
在他看来,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尝新的过程,创作者需要考虑观众和市场,但也不应该完全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
和电影不同,电视剧被认为还是编剧的艺术,而如何避免主题先行,创造精彩的人物,也被认为是创作者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数据显示,近三年立项的电视剧中,超过一半都是当代题材,现实主义题材风潮确实越刮越大。
有人指出,在现实主义题材大火的当下,如何挖掘好故事,避免剧情堆砌至关重要。但也有人表示,很多所谓的现实主义都是“伪现实”,故事内核往往悬浮于现实之外。
编剧宋方金就曾指出,现在很多创作者都没有吃透生活,没有贴近人生,很多影视创作实际都是只从生意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生活角度出发,这样根本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
▲现实题材典范《人民的名义》
如此,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动荡的市场中做出优秀的作品来,确实是相当大的挑战。对于制片人而言,所面临的压力也将更大,对每个项目都不能掉以轻心,不只是从成本开始进行把控,甚至从项目概念的搭建起就要开始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另有数据显示,青年导演在五年中平均票房超过了5000万。这也反映了青年导演为整个电影市场,提供了一种具有未来性的力量价值。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青年导演对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和需求的感受,都更加深刻和直接,从而更能把握当下电影市场的脉动和走向。面对“不差钱”的中国电影市场,青年导演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故事传达出来,与观众产生良性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只是青年导演们的最佳时代,其实也是每一位影视工作者的最佳时代。
新闻推荐
关注电视行业,分享精彩剧评!来源|文娱资本在被迪士尼等传统媒体收回影视版权,以及与亚马逊、Hulu这些流媒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