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和湮灭
□火锅
上周六全家一起去看了《狂暴巨兽》,周日一个人去看了《湮灭》。两部片子都算是科技电影,也都在某种程度和层次上让人愉快。
《狂暴巨兽》豆瓣评分不高,可是也没有什么争议,这是一部尽职尽责的爆米花电影,配方十分精确,没有哪里特别不合适。我有点嫌弃巨兽体型不够大,不像金刚或者哥斯拉,站立起来把整个城市都覆盖在脚下,城市是积木,人是蝼蚁,有一种末世感。这大概是因为电影的主角毕竟不是“巨兽”,而是人,是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那种个人英雄,片子里所有其他的角色都是围绕他来配置的,包括不多不少正好的三只怪兽:狼、鳄鱼、大猩猩。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是巨石强森带着三个人去看猩猩,特别是去看他的朋友、猩猩乔治。场景里有一个小冲突,即乔治突然出现,导致不熟悉情况的、新来的年轻猩猩惊慌之中攻击人类。通过这个小冲突,强森的个人情况被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亲近动物,疏远人类。男性参观者的轻浮和懦弱用来陪衬他的冷静和强大,女性参观者的倾慕用来呈现他对异性的客气和疏远,而助手的角色更多的是考虑到爆米花电影观看者的智商,把已经用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切用语言再突出一下。
在整个对抗巨兽的过程中强森有两个朋友,他们都有个形象扭转的过程。从负面形象变为正面,不但成为他的助手,帮助他完成一个拯救世界的任务,还负责向他传递“人类也值得信任,亲近动物不一定要疏远人类,男人和女人有亲密关系让人愉快”这样的认知。毕竟在电影里,个人英雄通过事件也要有一个成长和变化。在这个片子里,角色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之处,还是常见的模式化人物。
看完电影出来已经是九点多的夜晚,三个人顶着微微的春寒在小巷子里绕来绕去回家。小店纷纷打烊,灯光起起落落,我沉浸在怪兽电影巨大的破坏力带来的快感里,只觉得身边熟悉的景物陌生而离奇。
之前没有看过《湮灭》原著,作为一个科技盲,对这种高概念科技片的理解能力也是个问题。这个片子争议就大了,具体在各种情节的硬伤上,尤其是在科技层面。而对于科技盲来说,这反而不是问题了。总之就是某个海边的灯塔被外星人袭击,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基因变异,而这一块区域不断扩大,人类只能慢慢后退,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整个地球可能都会被吞没。之前有很多小组进入,都有去无回。后来,女主去执行任务、消失一年的丈夫忽然回来了。但回来后表现异常,很快又大出血被抢救,奄奄一息。于是,女主决定跟随一支女子小分队进入这块区域,去看看丈夫到底经历了什么。她成为唯一活着出来的一个。
我最喜欢的一个点,在于这个电影整个都是被女主讲述出来的。电影的现在时态,是幸存后的女主回答审问她的人的各种问题。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幻想或者谎言。存活下来的女主多半和她丈夫一样,是个复制人。即使活着出来的是她自己,她的基因也早已异化。“湮灭”的方式就是互相吞噬,互相改变——即使回来,也一切都回不去了。
所有的小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都生无可恋。队长是患了癌症的心理学家,她说每个人都有“自毁倾向”,这倒并不像一种向外的了解和认知,而是向内宇宙的挖掘和审问了。她们努力走近灯塔,在走近的过程中就已经伤痕累累。那个高高耸立的灯塔,是内宇宙的万恶之源,它最后成为灰烬,而内心耸立着灯塔的人,和它一起“湮灭”。《湮灭》是真正有冰凉末世感的作品。在这里,和所有伟大的科幻电影一样,从科幻走向哲思。“我”与“世界”,其实也是“我”与“我自己”。但“我”又是谁?“我”是“非我”,是“我”的恶魔,是“我”至生之敌。
当电影结束之时,丈夫和妻子的拥抱令人绝望。因为这是两个“非我”的拥抱,这个拥抱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亲密,而是因为孤独和同盟。而且,这个拥抱不是为了解决孤独,而只是为了展示孤独。这样的感觉,就不是像《狂暴巨兽》那样的电影能带来的了。当然,那也不是爆米花电影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盲本来没有资格写《湮灭》这样的电影。但看电影的人其实就像那只吞噬人并接受被吞噬者部分基因和思想的怪兽,他看完了一部电影,电影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他的体内,他所理解到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并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三傻大闹宝莱坞》海报《神秘巨星》海报《摔跤吧!爸爸》海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海报不久前,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在中国热映,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全球票房累计超过9800万美元。从《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