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 影院难觅优质儿童片

西江都市报 2016-02-06 15:11 大字

“六一”儿童节当天,在全国各地的影院里,竟难以找到一部优质的国产儿童电影。在平时,家长带孩子去观影,要么直奔好莱坞动画片,要么勉强观看成人电影。为什么现在国产儿童片这么少呢?

家长反映:

去影院买票时特别痛苦

今年的儿童节恰逢周五,按理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片上映的档期。但浏览片单后不免失望:国产儿童片不仅数量偏少,题材偏低幼,质量也让人难以恭维。

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大雄的金银岛》可能是档期内最具竞争力的影片。相比之下,国产儿童片几乎“一个能打的也没有”:动画片《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虽有一个好莱坞式的片名,但该系列的前五部在豆瓣上的评分均不及格;动画片《魔镜奇缘2》将美人鱼、白雪公主、墨镜、海底总动员等好莱坞故事一网打尽,然而人物造型却让网友吐槽“像恐怖片”;真人版儿童电影《光影之战》从造型到故事走的都是奥特曼的创意……

魏女士每个月至少带孩子进影院看一次电影,孩子小时,还能接受“喜羊羊”、“熊出没”系列大电影,但现在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偏低龄化的国产动画片已经不能吸引两姐妹了,全家人无奈成了好莱坞动画片的粉丝。另一位妈妈王倩发现,最近她的儿子喜欢儿童片《旺扎的雨靴》,但该片全程讲藏语,7岁的儿子又看不懂字幕,王倩只得从头到尾在他耳边解说。王倩说:“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动人的儿童片,比如《城南旧事》《霹雳贝贝》,怎么现在就没了呢?”

市场因素:

“不赚钱”的儿童片被漠视

适合儿童观看、反映儿童生活成长的影片都可以算儿童片,动画、家庭、科幻、冒险等类型则具有先天优势。创建于1981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曾经是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专门生产儿童电影故事片的制片厂。该厂曾创作出一系列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优秀影片,包括《红象》《我只流三次泪》《大气层消失》等。但在1999年,儿影厂和北影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中影集团,儿影厂的电影创作者们被打散到中影集团旗下各公司,便很难专门为小观众拍电影了。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化,加上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实际上近几年国产儿童片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不错的,但因为电影市场高度商业化、同质化,很多儿童电影根本没有上院线的机会,或者即使上映了也没有好的票房效果,比如今年上映的《我的影子在奔跑》《西小河的夏天》,前者票房仅为36万元,后者目前票房为131万元。

“好莱坞没有儿童电影的概念,他们就叫‘合家欢影片\’。国内一些创作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吃透。”《大圣归来》制片人、华博朗润文化CEO胡明一说,国内的儿童片故事低幼,大人看起来如坐针毡,自然很难“合家欢”。

未来出路:

“合家欢”儿童片大有市场

不过,胡明一依旧看好国产儿童片的未来,“现在中国已进入以家庭为消费单元的时代,很多家长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合家欢电影会大有市场。”他觉得要在影片中寻找普适性的价值观,让大观众和小观众都能产生代入感,找到情感共鸣。

拍摄出《米花之味》这部儿童题材电影佳作的青年导演鹏飞表示,适合儿童观看只是儿童片的基本要求,创作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在影片中认真筛选表达方式,精心处理细节。

“在发行放映层面,要建立有差异化的市场体系,让儿童片与目标受众有效对接,而不是在商业院线中与大片抢观众。”饶曙光认为。(本报综合图文)

新闻推荐

专访克里斯·帕拉特:看完这篇,你就会原谅星爵

撰文:李桐人物采写:新京报周慧晓婉新媒体编辑:报报图源网络克里斯·帕拉特,从睡帐篷的流浪汉到A咖男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