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够片名来凑 国产爱情片片名越来越长,折射出资本方的“爆款焦虑症”
半岛全媒体记者仲维莉
春节档过后,爱情片占领电影院,影片不少,口碑不好。《十年一品温如言》豆瓣评分2.7分;《不要忘记我爱你》豆瓣评分3.0分;《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豆瓣评分4.6分。
车祸、绝症、失忆、偶遇、错过……除了套路和狗血,这些电影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名字一个比一个长。《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制作班底更是推出了11字片名《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好家伙,名字长果然有好处!该片豆瓣评分5.1分!《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也是11个字,竟然评分上了7.2分。难不成,国产爱情片起个长片名就可以挽回口碑?
长片名是怎么诞生的?
不难发现,这些爱情片里最常用的词就是“你”“我”“爱”“遇见”……感觉片方都是未经思索随口起了一句台词。其实给电影起片名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大家的观看欲望。过于直白让人感觉“缺意境”,过于文艺又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票房之战中傲视群雄,宣传必须到位:除了精准定位观众群,知名度、话题度,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电影定名大概分两类。一类是通过IP改编的电影,片名可能一早就确定了。此前的确有很多成功案例,国产爱情电影的“超长命名狂热症”,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将爱情进行到底》《微爱之渐入佳境》《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等等。这些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也直接影响到后来爱情片的命名习惯。但这一类影片的共同特点是背靠IP,或有原著小说打底,或有电视剧集成功在先。凭借IP的加持,它们的长片名早已经深入人心。
另一类就是原创剧本的电影,在剧本阶段是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编剧起的。等到影片完成并开始宣传之前,很多片方会根据市场和档期改名。影片在定档前更名是一种常态,这主要是出品方、导演和宣传方一起商议来推动的,都是为了影片能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回看近期的爱情片,长片名可能是想弥补主演阵容上的短板,譬如《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我的青春有个你》《只属于我们的一天》等作品,片中的主演都并非能扛票房的一线演员,片方试图用又长又绕的电影片名,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可惜愿景很美丽,但是观众也不傻。
长片名是这样走进套路的?
中国观众拥有全球最多的“情人节档”,2月14日情人节,3月14日白色情人节,5月20日又来一个情人节,七夕自然是中国的情人节,连11月11日光棍节都算爱情片的黄金档。2011年《失恋33天》光棍节上映,总投资890万拿下3亿票房,“小花电影”开始流行,一批一线女星——章子怡、周迅、汤唯……连白百何都开拍爱情片,可惜奇迹永远难以复制。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卖出7亿票房,青春虐恋成为爱情片标配,随后出现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国产爱情片开始进入无病呻吟、造作矫情的烂片模式。2017年,《前任3》拿下19.4亿票房,开启了爱情片的“哭片”模式。主题不重要,剧情不重要,能哭就能卖出好票房,《你的婚礼》7.89亿,《后来的我们》13.61亿,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2020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卖出9.58亿票房,成为当年进口爱情片内地票房冠军。爱情片自此以超长却又面目模糊的片名集体亮相,大家记不住、叫不出,也分不清。
简单梳理后不难看出,国产爱情片是最受市场影响的类型,只要黑马一出现,就有无数人忙着粗制滥造、蹭热度、赚快钱。爱情片为什么容易割韭菜?因为小情侣在情人节看电影,已经成了像送花那么自然的事情,何况中国又有这么多的情人节,片商们也自然晓得,只要把片子好好包装包装,就能在这几天卖出不错的成绩。《十年一品温如言》就是这样的例子,情人节卖出了1.67亿票房,第二天急速坠落至1300万。“不知道投什么的时候,就投爱情片吧。”这句业内人的口头禅,道尽国产爱情片的急功近利。
新闻推荐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很无聊?不如来重温这部经典剧情动作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吧。这部豆瓣评分9.4的电影在1994年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