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察 《安魂》推出十周年纪念版悼亡之作为时代『安魂』 如果离别突然来临 何以安顿灵魂?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当失去挚爱的亲人,生活该如何继续?灵魂将何以安顿?近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作品《安魂》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十周年纪念版。作家张洁的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作家的泣血之作留下经典悼亡文本,抚慰人心,重燃希望之火。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作品《安魂》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十周年纪念版。封面上,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儿子,俩人说笑着驰过微风的田野。他们不会知道,若干年后,这个画面定格了再也触不到的温暖。《安魂》是作家周大新在送别了他29岁的独子之后,呕心沥血捧出的悼亡之作。由《安魂》改编的同名电影在这个春天温暖上映。记者通过作家出版社《安魂》十周年纪念版的编辑采访到周大新。
直面死亡,重燃希望之火的安魂圣曲
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奖。然而鲜花与掌声难掩丧子的锥心之痛。8月3日,周大新痛失久病的独子周宁。儿子在父母的殷勤呵护下长大,马上进入而立之年却撒手人寰,死神把父母的心都掏空了。和所有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周大新也悲怆、不舍、悔恨、思念、恍惚,他唯有拿起自己熟悉的笔,写下这样的开头:
“宁儿,爸爸怎么也想不到,从二○○八年八月三日这天起,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八月三日,这是我们家最黑暗的日子。
从这天开始,你与我们便被彻底地隔开了。爸妈再也看不见你穿着背心在篮球场上打球,再也看不见你穿着毛衣在电脑前上网,再也看不见你穿着羽绒服在雪地上嬉闹,再也看不见你光着膀子靠在床头读书了……
我们和你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上了!”
三年后,周大新捧出泣血之作《安魂》,扉页上写着:“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
在周大新看来,莫扎特真正悟透了生与死的关系,听那首命名为K266号的《安魂曲》时,“我心境安宁平静,胸中像在凉风习习的夏夜眼望星空般旷达无比,我沉浸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中,体验到了一种灵魂出窍般的狂喜,恍惚间如同聆听神灵的歌咏。”而作品《安魂》是一部以莫大的勇气直面死亡的人生大书,亦是一支重燃人们心头希望之火的安魂圣曲。
精神救赎,“没有文学,我会活得更苦”
《安魂》的创作注定是无比艰难的。经由儿子出生、成长、患病、救治、离去的再现,周大新用文字重走了一遍来时路。正是这些残酷到不堪忍受的细节,让作者得以卸负与解脱,灵魂得以安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魂》是一部纯粹的“个人写作”,但同时,作者又跳出一己之痛,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引导大家去思考中国式的父子关系、生与死的辩证,以及生存与幸福的多种可能性。
《安魂》2012年首版,十年来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获得人们共鸣。然而《安魂》面世后,周大新从未在公众面前谈及这本书,甚至作品出版后就再也没去翻看。这十年里,周大新的生活状态也从最初失子的悲痛逐渐得到自我救赎,他表示:“儿子的离开,让我更真切地知道了人生就是一个不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一段,是你经过努力不断地收获东西,让你感觉到“有”;这个过程的后一段,造物主则强制你不断地交出东西,直到你重新成为一个“无”。没有文学,我会活得更苦。”
灵魂写作,遍布哀伤却也抚慰人心
著作等身,在诸多作品中,《安魂》是特别的存在。评价《安魂》在创作生涯中的位置和意义,周大新表示:“这是我为自己,同时也是为天下所有失去儿女的父母们写的一部书,是我创作生涯中有特定读者对象的一部小说。令我没想到的是,很多年轻人也读了,有的年轻朋友读后告诉我,他们理解和宽宥了他们的父亲。”
中日合拍电影《安魂》3月25日上映,这个关于解脱与救赎的故事在文字之外与更多观众发生连结。以电影形式让《安魂》走近更多的公众,这对周大新而言是个艰难的选择。影片拍摄完成后,周大新与主演巍子第一时间看完样片,两人在一起抱头大哭。
周大新表示,不在公开场合提及这本书,是怕自己失态。但电影观众多,覆盖面更大,他希望更多失去儿女的家庭都能从中获得支持和力量。他特别提及,新冠疫情暴发后,全世界已有500多万人失去生命,其中也有年轻人、孩子,这让失去儿女的父母精神备受打击,而这部电影可以在全球放映,他因此希望能给失去儿女的父母和家庭带去抚慰,从而振作起来去面对新生活,“因为生活不会因为我们失去亲人而中断。”华商报记者 路洁
对你的思念,在文字里
在几乎所有人都不忍触及的死亡面前,我们用什么来寄托哀思?用什么来触达灵魂?用什么来给生命定义?哀诔志铭源于上古,美其文而哀其死,褒其德而扬其芳。从古至今,我们都能够在祭悼文学中看到人性的闪光,得到向死而生的力量。
作者周大新谈到写安魂的初衷时说:“我当初写《安魂》这本书的目的是安慰自己和孩子的灵魂,另外我也想探究一下,我们究竟怎么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在《安魂》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一对父子天上人间的对话贯穿始末。父子情深满溢纸页,更通过父子二人的对话,有了更多人生价值与生命观念的探讨——关于灵魂,关于贪欲,关于选择,关于时间,关于离去……天马行空,任意遨游。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廖奔认为,周大新的《安魂》为时代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型悼亡文本,“大新尝试用现代人所熟悉的小说笔法,创作出叙事、寓情、思索、遐想相融合的文本,丰富了文学的库藏。”
中国自古以来有撰写悼文的传统,诔祭文是中国古代文体里的一大类别,《文心雕龙》还把它仔细区分为诔、碑、哀、吊四种。这些作品追叙诔主生平事迹并表达哀伤怀念情感,以祭悼的场合和对象表现出多种形式。很多祭悼文成为千古名篇。
曹魏才子曹植写《金瓠哀辞》来悼念早夭的女儿金瓠;晋代陶渊明63岁时有感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总结归纳自己的人生,表达脱俗的节操,写下了《自祭文》。唐宋以来,祭悼文中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诸如元稹《悼亡》、欧阳修《泷冈阡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沈园》、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纳兰性德《南乡子》等,都世代传诵,人们耳熟能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明代古文家茅坤评论它“情意刺骨,无限凄切”,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近代五四时期后,传统祭悼文学体现出“国殇”时代命题。鲁迅先生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祭悼文也可以成为民族危亡之际号召奋勇抗敌的号角。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演讲《为人民服务》,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当下,寄托哀思、思考人生价值,成为祭悼文学主要的承载内容。周国平的《妞妞》、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都成为经典之作。更多的是作家们致祭的散文,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发布会上播放了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一文,引发强烈反响。面对死亡,我们用文字来表达沉痛的思念、对人世深切的思考。路洁
城市书单
我见不到你,但你在我心里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母女情深
著名作家张洁是国内唯一的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张洁最真切的文字,她写下了母女之间磕磕碰碰、琐琐碎碎的真实情感,椎心泣血,情意深长。今年1月21日,张洁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去世。她去天堂陪伴母亲了,留下这部作品,今年3月,《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历坎坷岁月。最困难的时候,母亲曾经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母亲去世后,张洁大病。几度痛苦挣扎,书稿即将完成时却奇怪丢失,历经一年多,她终于写完了这些不能不写的文字,追念最后的日子里,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张洁以长篇自述形式,讲述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十几万字、几十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是对母亲最沉重、哀伤的悼念,也是对母爱最深长、凄婉的颂歌。
《宝贝,宝贝》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写啾啾,想妞妞
作家周国平父爱作笺记录人生
1992年早春,周国平迎来了女儿妞妞的呱呱坠地,但是这个小生命刚一落地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最终,这个女孩带着绝症度过了短促的一年半时间,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依恋和渴望,在父母一次次绝望的祈祷中,悄悄地走了。周国平用平实的文字叙述了这段故事,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记录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心境,以及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
时隔13年,周国平又将第二个女儿啾啾的成长故事写成《宝贝,宝贝》,记录女儿从婴儿到少年生长过程中的欢乐与忧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宝贝,宝贝》这两本书都数度再版,感动无数读者。2021年8月,《宝贝,宝贝》新版首发时,周国平谈到两个女儿,他说:“哪怕没有啾啾,妞妞留下的伤痕,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会慢慢结痂,慢慢愈合,人不可能老在伤痕里生活。无论是谁,你遇到了人生中这种创痛、这种悲剧,你不会老在那里生活。那样的话,你是活不下去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就忘记了妞妞,常常在一个突然的契机,比如说我翻以前的日记,或者翻她小时候用的玩具,我都会再次想到妞妞,想起她的那种可怜。”有人认为,周国平把所有父爱都给了啾啾,这对妞妞不公平,周国平则称这种观点很狭隘,“我觉得妞妞和啾啾是同一个孩子,同一种爱,不会冲突。尤其是当妞妞开始喊爸爸的音容与啾啾的音容重叠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幸福中有哀痛,喜悦中有悲伤,而最后都归为深深的感激。”华商报记者 路洁
新闻推荐
拍《后天》《2012》的导演这回栽了 《月球陨落》口碑“陨落”?
上周末,罗兰·艾默里奇的新片《月球陨落》正式登陆内地银幕。作为曾带来《后天》《2012》两部标杆级作品的好莱坞灾难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