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想冒险也有人想回家

当代生活报 2021-11-27 13:01 大字

《黑客帝国》海报《黑客帝国》剧照 《失控玩家》剧照 4、5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头号玩家》剧照

本报记者覃江宜

“元宇宙”是什么?后知后觉的人们面面相觑时,影迷们微微一笑。

科幻电影就是科学界的“敲门砖”,让普罗大众在面对那些前沿研究和出位概念时得以穿墙而过。所谓元宇宙,可以看成是《黑客帝国》里的“矩阵”,也是《头号玩家》中的“绿洲”,还是《失控玩家》中的“自由城”,它可以打破现有世界的阶层,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甚至以数字科技取代现实的肉身。

只是,那个想象中的未来数字家园真的是归宿吗?电影艺术家成为了预言家,他们揭示了大数据算法进化的隐忧、人工智能失控的危险。一旦人类将思考的能力交付于技术,没人知道这条路的终点是福是祸。

1在数字家园中开启“新生”

现在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在主角们被苦难的生活捶打时,沙漠中的一座计算机工厂提供了一个麻痹精神的模拟世界——原作者没有展开描述这个“梦境”,或许他还难以架构一个细节饱满的乌托邦。时下影迷们却可以津津乐道,他们眼中的元宇宙常换常新,比如今年夏天上映的电影《失控玩家》。

《失控玩家》有一个虚拟世界“自由城”,可以将其看成大型真人网络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打造一个虚拟化身,拥有一台电脑便可以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里来去自如,生活、工作、社交,完成各项刺激又惊险的任务。不同于现实世界,自由城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里的警察、安保不过是NPC(非玩家控制角色),宅男像忍者一样飞檐走壁,老妇像魔法师一样飞天遁地,玩家可以逃避现实的不堪,也能体验放纵的快感。

《头号玩家》的“绿洲”同样如此。一切人类热爱的流行文化都蕴藏其中,丰富多彩的想象、华丽销魂的战斗场景、奇妙独特的生命体验,主人公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友谊、爱情与乐趣。而且,比起《失控玩家》,《头号玩家》展现出的全套VR设备,似乎更能显示一种未来生活的现实路径。

两部电影中,那些囿于现实困境的失意者们,选择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家园,各自找到一处栖身之所,拥抱一种理想的社会体系,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数字身份、沉浸感、实时通讯、社交关系……可以把元宇宙看成一个平行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人来说,它在时间上是真实的,空间上是虚拟的,人类可以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去自如,自愿选择待在自己认为更有趣的地方。

2元宇宙的“黑暗面”,人们看得见

元宇宙最大的魅力在于,一个没有终局、没有尽头的无限游戏。虚拟化身将按照你的意志打破物理世界的限制,在不生不死、无病无痛的平行空间里,开启另一个维度的生命体验。在很多人的美好想象里,无论现实生活中的阶层地位如何,每个人进入超元域之后都是平等的。可是,构想中的元宇宙真的众生平等吗,那个人人都可自由加入的超验宇宙真的是家园吗?

贝索斯、马斯克、扎克伯格争先恐后地拥抱元宇宙,这些科技大佬们对于新概念的热情既来自商业嗅觉,也来自少年们都有过的科幻梦想,这些都容易使人忽略科技大爆炸的“阴暗面”。

比如,《失控玩家》里的主角“盖”,每天在“自由城”里朝九晚五忍气吞声的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只是一行代码,那些横行无忌的角色背后,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特权的人……这时候他喊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差不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同样是人工智能的觉醒,在美剧《西部世界》中呈现得更为惨烈,具备人工智能的仿真人在拥有自主意识后,开始团结起来反抗人类的控制,最后甚至成为了人类社会的颠覆者。

未来一定属于人类吗?电影《人工智能》给出了一个悲凉的结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工智能从保姆变成了世界的主宰,不断退化和内耗的人类已经成为遥远的“史前生物”。

最惊悚的案例来自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当人工智能形成自我意识,原本就控制着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它们,开始顺理成章地接管世界。日久天长,人类成为了被奴役、被圈养的生物,大脑都被接入了一台巨大的计算机中,意识生活在一个繁荣的虚拟世界,身体却停留在颓败的现实世界。一旦你参透了真相,痛苦的抉择随之而来:是要继续沉溺于虚幻而甜蜜的假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下去;还是要清醒地回到黑暗且凋零的现实,舍生忘死地为种族自由而战?

3被AI接管的生活真的美好吗

《黑客帝国》的未来景象并非杞人忧天,看吧,你的手机每年都在装备“黑科技”,AI已经开始新闻写作和创作小说,2016年艰难击败李世石的AlphaGo通过算法升级和自我迭代,短短一年就让人类棋手最后的防线柯洁感到绝望……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

人们心甘情愿让出了部分自由和权利,以享受更轻松便利的生活。这种趋势可能是危险的,在AI掌控大局的元宇宙中,最稀缺的资源或许是时间——数据可以无限增长,空间就可以无限延伸,唯独参与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元宇宙每深入你的生活多一点,现实世界的时间就少一点,就像手机里的App总想把你的屏幕点亮,元宇宙总要千方百计渗透进来,让所有人的生活虚实难辨。

在《头号玩家》里,“绿洲”里的货币是与现实世界挂钩的,在这里大发横财,现实中也会盆满钵满;一旦在“绿洲”里破产,就意味着真的倾家荡产了。因此,游戏里的装备被爆,就有玩家怒砸键盘愤而轻生;有人没日没夜为此奋斗,真假相间的生活让他们失去自我。

在美剧《上载新生》中,人类的生命就算终结,思想灵魂还是可以上传到神经网络中,以过去的形象获取永生。阴阳不再相隔,能与亲朋好友即时联络,令人叹息的是,新的人生依然需要现实世界买单,有人供养的富豪继续在虚拟世界里住海景大房,囊中羞涩的平民在格子间里苦度时光,现实的羁绊依旧如影随形。

不加控制的欲望有多可怕,元宇宙能指向怎样的深渊?《黑客帝国》已经给了答案: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胶囊”机器里,人的24小时全部留

在神经网络中,也就同时陷入了一种非生非死、

非梦非醒的混沌。

这不禁让人想到,原本小说《雪崩》的重要

内核就是赛博朋克——“高科技”下的“低生活”。

一旦科技发展不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驱动,而是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或者AI自作主张的升级,那么科幻作家的种种“醒世恒言”,就确实有被引爆的可能。

4未来呼啸而来,依然有人怀念过去

也许,元宇宙会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每天醒来,你打开电脑登录元宇宙,开始一天的工作或学习:学校和公司、同事和同学的虚拟形象就在那里,一起开会上课,做笔记、讲解PPT;打卡下班,你看了一场英超,山呼海啸的呐喊、360度的观看感受,仿佛瞬间来到老特拉福德;球赛结束后,你还和伙伴们在虚拟会客室里玩了一局狼人杀,最后才满足地摘下VR眼镜,躺在现实的大床上沉沉睡去……

数字迭代的速度总会超出想象,如果元宇宙一步步从梦想深入现实,人们何以确认不会迷失在自己创造的那个虚拟世界里?

电影创作者一直试图给出圆满结局:在《失控玩家》的结尾,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玩家们不再失控,虚拟的归于虚拟,现实的归于现实,数字主角继续在电子世界诗意栖居,而男女主角则重新确认了彼此的心意,从此在现实世界幸福厮守。

《头号玩家》有了正能量的告别,曾经无法无天的“绿洲”被法律框定了,人们生活的重心回到家庭。导演斯皮尔伯格想说的也许是:虚拟世界或许风情万种,但真实世界才是我们无可取代的家园。

当数字时代呼啸而来,始终有人会怀念一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纯真年代——人类是复杂而矛盾的,不然怎么解释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是疏离,分离时才最亲密,这是机器无法定义的微妙关系。

从人心的角度出发,科技并不是万能灵药,它无法模拟距离的美感,无法保持感情的温度,就像人工智能把美食标准化以后,你依然会想念过去嫌弃的妈妈菜,那里面蕴藏的深情如何复制和粘贴?有那些触手可及的陪伴,才是况味真实的人间。

新闻推荐

“中国学派”动画一样可以吸引观众

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对动画片有误解,认为动画片都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还是日本、美国的好。姑且不论动画片的受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