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再现绝代芳华,《梅艳芳》口碑两极分化 为什么我们总说“再无梅艳芳”?
电影《梅艳芳》上映4天,口碑相当分化。有人泪洒影院,也有人认为偶像被消费了。拍梅艳芳的传记,很可能注定吃力不讨好。有人嫌它事无巨细报流水账,也有人怪它语焉不详。要重现巨星风华本已很难,更何况这位巨星身后,有一座城、一个时代为她背书。
她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电影《梅艳芳》对梅艳芳短暂却辉煌的40年人生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4岁半登台驻唱,19岁歌唱比赛夺冠出道,25岁凭《胭脂扣》获得四尊最佳女主演奖杯,到35岁成为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金针奖”最年轻得主,再到38岁成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40岁溘然离世,她活出了生命的宽度,而不是长度。
梅艳芳是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闪闪发光的标志,一首首经典金曲、一个个百变造型,电影用一波催泪回忆杀,把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搬上大银幕。2003年非典时期,患病的梅艳芳仍倾力联系各界人士,策划并监制1:99慈善音乐会;离世前45天她连办八场告别演唱会,嫁给舞台,回馈歌迷。“上天给了我这么多,我左手接完,右手就应该多回馈一点出去”,这句台词便是她拼命想回报世界的自白,也是永远有人记着她的原因。
港媒认为,梅艳芳在香港之所以能得到其他明星无法企及的地位,是因为她有着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她对社会的贡献也令人称道。这些优点正代表了香港奋斗不息的精神,因此她被称为“香港的女儿”,她的铜像至今仍立在香港星光大道以供人追思。
为一个人,还原一个时代
影片由《卧虎藏龙》监制江志强联合《寒战》系列导演梁乐民打造,历时七年筹拍制作。除了饰演梅姐的新人演员王丹妮,还有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等实力演员加盟,饰演梅艳芳的挚友或事业伙伴,为电影护航。据悉,江志强找古天乐帮忙,他思考不到两秒钟便答应下来,为电影拍摄出钱又出力。
为了讲好梅艳芳的故事,团队拿出的诚意是——还原一座城,还原一个时代。摄影指导潘耀明、美术总监黄炳耀、造型设计吴里璐、音响设计杜笃之等全金像幕后班底,重现荔园、利舞台等场景,让大家透过银幕重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
曾与梅艳芳合作电影《钟无艳》的郑秀文在社交平台上除了特别怀念“梅姐”之外,也称赞女主角王丹妮“演出赞”。曾志伟回忆起昔日与梅艳芳一同行善,仿佛她没离开过,大家跟着她的足迹前进。不过,梅艳芳的胞兄梅启明看过该片后认为电影整体不俗,但描述梅家的篇幅太短,未有梅妈妈一角更是不能理解。至于女主角王丹妮的表演,他仅给50分,觉得她始终经验不足,没有梅艳芳的神韵。
也有观众质疑,为何在众多素材中仍要将卷入帮派的“梅艳芳被掌掴事件”拍出来。导演梁乐民认为,这是令梅艳芳成长的关键,事件后她热心公益,“拍一部人物传记,不可以只拍她好的一方面,而不拍她‘人性’的故事,这样才令角色立体、有血有肉。”
流量时代,还会有巨星吗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观众来说,梅艳芳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名字了。95后女观众王卿在接受采访时实话实说,她对梅艳芳的生平并不算了解,但看完电影后无比向往那个诞生了多位巨星的娱乐圈黄金时代,“电影里穿插了很多纪录片资料,看到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还有他们一起参加赈灾演出、慈善演唱会什么的,心里非常感动,可能这就是巨星和明星的区别吧。”
监制江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梅艳芳成名的那个年代,所有艺人都要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出头”,最终成为巨星,“你看像梅艳芳、周润发、刘德华,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努力。我经常听他们说,‘我要把工作做到最好,要对得起那些给我买票的人。’”
对于网友们感慨的“现在的娱乐圈只有流量,没有巨星”,江志强认为,“大家觉得现在没有巨星,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大家对偶像的要求不一样了。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都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以前的偶像都肩负了哪些社会责任,他们是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了成为偶像的资格。”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梅艳芳》今日上映,监制畅谈幕后故事 江志强:拍不好《梅艳芳》我会一辈子遗憾
电影《梅艳芳》的监制江志强先生在接受专访时,眼睛一直是红红的,“梅艳芳”这个名字,带给他太多的感触和复杂的心绪。而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