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是作家电影,更是普通人的电影

华西都市报 2021-10-19 01:59 大字

□张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开场就让人为贾樟柯捏把汗:简直是铁了心不讨好大众,走上反戏剧化的不归路了。比如,镜头长久停留在一张张毫无戏剧性的普通人脸上,并且好几次都持续达一分多钟。这太奢侈了,要知道电影是有时长限制的,要知道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各种赚眼球的小视频惯坏,忍耐度极其有限。当然,“懂”的人知道,这是导演在邀请观众跟他一起感受、琢磨。贾樟柯骨子里其实是一个作家,只不过作家是用文字表达,而他用镜头。

整个片子串起了四位作家的乡土记忆与创作经历。影片以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为点,试图勾勒出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脉络,并努力通过几代人对自身经历的讲述,呈现一种“心灵变迁史”。这是很好的一个题材,但是如果拍成电影,坦白说,故事性还是有欠缺的。贾樟柯作为资深电影导演,观众对他的期待肯定要更高一些。他怎么超越一般的纪录片,拍出经得起大银幕检验的电影作品呢?

看得出,贾樟柯是用心的,也下了工夫。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如果题材本身不够戏剧化,就需要在结构、摄影、配乐等方面加分,吸引住人。贾樟柯做得不错。他此前多部电影中常见的加分项用法,也再次出现。比如超拔的配乐,恢弘壮美的歌剧,这些元素与非常朴素的日常现实相互映衬。甚至有的画面是非常眼熟的。如1979年,一群人在一个大标牌下讨论的场面,就曾在电影《站台》里出现过。这种眼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贾樟柯是一个有根的导演,他的灵感有一个集中的根据地,那就是他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家乡。以此为根基,贾樟柯对当下普通人的生活,也投射进非常深情的凝视。家乡,普通人,日常生活里耐人琢磨的东西,让贾樟柯念念不忘,几乎成了所有电影的酵母。

片中有大量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样貌:火车上一对年轻情侣共用一副耳机看剧,女生大概是被剧情感动了,满眼通红;火车站广场上,有的人掏耳朵,有的百无聊赖,更多的人低头玩着手机;还有大街上的快递小哥,学校食堂开饭的场面……这部电影名义上是以中国当代几个作家为主角,但其实主角并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学,而是最平凡的中国人。

选了几个作家作为讲述人,以他们的故事为引子,讲述他们作为普通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在自己的生长环境中突围,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最终找到了出路。

马烽女儿的讲述,非常动人,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文学道路非常熟悉,也让人看到文学在家庭里的美好传承;片中还有贾平凹讲述父亲的故事,余华在小饭馆里看NBA比赛时的投入,以及他讲述童年时在浙江海盐,夏天为了贪凉就睡在父亲工作的医院太平间里,并引用了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梁鸿讲述因母亲生病给年幼的自己造成心理阴影时,几度哽咽无法出声,讲到为家庭牺牲自己前途的大姐时,更是充满感激、歉疚与敬重。这些口头讲述,既是文学,也是人生。

在国庆档同期上映的影片当中,《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票房上可能并不多出众。在笔者观影的放映厅中,观众数量也不多,但个个都看得很认真。记录最普通的中国人,记录他们最朴实的生活样貌,最细微的心灵世界,即是记录一小段中国。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影片比很多商业电影有意义得多,这种意义也不仅仅是从票房上体现出来的。

新闻推荐

俄罗斯太空电影拍摄组返回地球

搭载俄罗斯一名宇航员和两名电影工作者的俄“联盟”号载人飞船17日返回地球。两名电影工作者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12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