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之路并非坦途 要认清到底什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澎湃新闻 2021-04-22 08:05 大字

原创 美好教育倡导者 若流本文3181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摘要」

新一代中产父母不惜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竭尽全力为下一代的教育之路扫清障碍。全民鸡娃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致争夺。然而,这条看似稳妥的道路并非坦途。

从中外教育实验来看,拉长人生时间轴可以发现,成长远比想象的复杂多面,微小的变量也可以将人生导向不同方向。

那么,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困境人生如何实现突围?美好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不知道如何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思考从未停止。

从过去到现在,国内外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做了各式各样的记录,最长的跟踪记录甚至历时长达56年。我们从中挑选了10个教育实验案例,筛选标准只有一个:得到真正的启示。

这十个案例将分两篇与各位分享,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力量,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汇聚志同道合者,让我们共同致力让教育生态更美好。

《人生七年》

到底什么决定了命运?来自《人生七年》纪录片

《人生七年》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系列记录片,共9集。纪录片选取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人,从7岁开始,每七年回访,因导演今年初去世,最后一集《Up63》(2019)将大概率成为收官之作。

事实上,纪录片本身带有很强的“阶级决定论”的预设立场,同时关注的人生议题也远不止人生早期教育,但该系列纪录片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是1年、10年,而是通过横跨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关注,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幸福人生”如何实现。而这,恰恰击中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困境:由于多度短视而陷入内卷,迷失方向。

纪录片中,有的人相对经历平顺,有的则不免坎坷——职场不顺,家庭失合,健康危机。在大众预期的“剧本”内也好,跳脱出既定人生路线也罢,我们可以神奇地发现,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回到正轨”的能力。观察他人人生,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能力的强弱,既与早年学校教育经历有关,也和个人脾性及其人生态度息息相关。回到教育视角,我们如何赋予孩子获得幸福人生的能力,帮助他们面对不确定性和“偏离”既定轨道的挑战,远比我们当前陷入“读好书,找好工作”的焦虑,更具价值。

《棒!少年》

“困境少年”的命运突围截图自《棒!少年》电影

《棒!少年》是2020年大热的教育纪录片,记录了一群“困境少年”通过棒球改变自我,主宰命运的经历。“困境少年”的出身多样:父母早逝、离异、入狱等无人照顾的孤儿和“问题儿童”。

马虎,是纪录片中的主角,性格张扬,经常惹事、挑衅的混世魔王。他12岁进入强棒天使棒球队,如果没有棒球,他命运大概率是继续留在宁夏一个曾是国家贫困县的地方当个小混混,在老家,他的最高战绩是提着偷来的刀和别人对赌“指头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你敢吗!”

某种程度,棒球成为这群困境少年的唯一出路,如果他们打到全国第一第二,有可能以特种生的身份考上大学。棒球这项运动很强,无论高矮胖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棒球,让他们灰暗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

影片中,为了争取赴美参与世界性比赛的一个资格,马虎努力表现,最终如愿赶上赴美参赛的末班车。团队竭尽全力,但“强棒天使队”仍输给了对手,比赛结束,队友们抱在一起痛哭,哭得最厉害的小双说,“机会只有一次。”马虎则用胳膊擦去小双的眼泪,安慰小双:”“我们以后多的是机会啊。”此时,比赛的输赢已经不那么重要,比输赢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成长。

影片上映后,前奥运国手孙岭峰得到广泛关注。孙岭峰是“强棒天使”棒球队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国家棒球队队长,2010年退役后,开始从事棒球运动推广工作。做公益的过程中他发现,给钱给物,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底层孩子们的命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棒球不是让他们都成为职业选手,而是“能通过棒球有一技之长,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孙岭峰曾说。

《零零后》

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截图自《零零后》纪录片

《零零后》是2019年上映的,影片拍摄历经12年,记录了两位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从5岁到17岁的成长,在各自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挫折,以及背后整个家庭的各自选择。

幼儿园时期,池亦洋是一个孩子王,身上常披着红色斗篷,经常拿着棍子带着孩子们“冲锋陷阵”。柔柔则有很强的艺术天赋,唱歌画画都不在话下,还会站在山丘上开始作诗:”风景风景,新的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两个小生命透着无限生机。

池亦洋和柔柔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小学时他们俩遇到很大的难题,池亦洋总是完不成作业,经常挨批;柔柔则学不好数学,说数学公式像森林里的毒蛇。小学时他们陷入的困境,让导演张同道感到痛心。只有“成绩”这个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孩子们压力重重。

那到底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导演张同道,同样作为一位00后的父亲认为,未必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才是成功的,成功的教育,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庆幸的是,纪录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在他们的17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池亦洋遇到了橄榄球,他决定去美国读高中,希望自己能打进世界级的橄榄球比赛。柔柔选择了出去读书,拿到十个大学的offer,最终进了全美排名前五十的普渡大学。

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

践行三十年,两万多家庭参与的本土化学习创新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孩子参与活动

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是一个民间非盈利松散型学习平台。创始人巴大叔(陈耀)是一名小学科学老师。从1994年的科学课堂教学到创建少年科学院,再到2004年正式推出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搭建“家庭实验室全国联盟学校”科学教育平台,吸引全国两万多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参与,他用近三十年时间实践了本土化项目制学习创新。

家庭实验室,即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个角落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孩子们自主寻找他们感兴趣、想了解和研究的问题,然后列出自己的实验方向和计划,具体实施后,在微信群等平台分享实验观察笔记,进一步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

陈耀说,研究其实很简单,就像吃饭一样寻常。观察植物生长,观察油烟机的工作原理……对于孩子而言都是研究机会。对孩子来说,家庭实验可以帮助他们对问题形成系统性理解。

事实上,近年来陈耀明显感到,素质教育氛围正在全面倒退。他遇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科培训,而没有时间跟随他进行科学实验和创客学习。也正是因此,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正如他告诉《若流》,尽管有人质疑他所言“家庭实验室的试验田可能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也确信,“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可能诞生于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

青云学子计划

获得丰富而坚韧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民间发起的教育实验——青云学子计划始于2009年。项目选拔来自民工子弟中最聪明的一批孩子,试图给他们提供稳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让他们不浪费天分,不从体制教育中滑落。由于没有体制背景,项目一直是“寄宿”状态:从小学到高中,分别得到了芳草地小学、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分校和新东方国际学校的支持。

青云班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科群:自然学科群,语言与文史哲学科群、身心健康学科群、艺术与生态学科群。因为项目发起人中科院的背景,各类学术大牛也经常会来到课堂与孩子们分享。项目参与者的共识是,孩子们可以分数不高,但不可以见识不高。

从外界来看,这可能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教育实验,因为预期中改变命运的孩子是少数。从初中开始,就有孩子陆续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放弃继续参与实验。到高中毕业时,全班有接近十位同学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去澳洲。有人回到老家上了专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还有人重读参加高考。

但这仍是“美好教育”的绝佳实践,能够证明教育的力量。第一,如果把青云班当做实验组,与同期北京打工子弟的整体状况相比,他们的未来已经好得多。第二,实验过程中带给这群流动儿童的支持让他们终身受益,比如,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拥有一群超过十年友谊的朋友,学会做一个向上、正直的人。世俗意义的“成功”受诸多因素影响。从教育角度,相信唤醒人,让人获得丰富而坚韧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所在。(该项目目前已经停止运营)

推荐阅读

THE END

【若流】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鸡娃之路并非坦途,要认清到底什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姐姐的选择

□严衡玬想去看一场电影,在众多热映的影片中选择了《我的姐姐》,因为我是姐姐。影片讲述了独自生活的护士安然与没有见过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