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们最大的悲哀:总以为委曲自己就能换来圆满结局

成都商报 2021-04-11 00:31 大字

1

看《我的姐姐》之前,曾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是《观众把口罩哭成了面膜》。这个比喻,太有画面感了,直接把我从家里的沙发上拉到了电影院。

然而,看完电影,哭是哭了,但离把口罩哭成面膜还差了很远。所以电影看完,灯光亮起,当看到前排一个很潮的小伙子拿着一堆纸巾,在位置上肆无忌惮地狠狠擦泪,我竟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一声:呵呵,还是太小了,没经过事。

确实,像我这样的中年人,简直就是电影里安然爸爸妈妈的同龄人,电影里老一辈们那些或明逼或暗示的陈仓,我看得太多了,所以电影的前半部分,我看得堪称平静似水,就像一个了然于胸的看客,揣着手,就差在心里说:哼哼,我看你们几爷子还要耍些啥子板眼!

2

电影结束,大家都在讨论姐姐到底该不该抚养弟弟。说实话,这个话题,我不想讨论,因为到了这个地步,该与不该,都说得过去,电影里其实也给出了两种答案——一个是安然自己带着弟弟。至于是不是牺牲了梦想,我倒并不觉得有那么绝对,比如也可以把弟弟带到北京啊(当然我也很困惑,为什么非要是北京?难道就因为北京房租贵,更能突显安然要追求梦想,就不可能把弟弟带到身边?);另一种当然就是把他送人,这在法律上也是允许的。而且电影里姐姐也确实给弟弟找了个很好的人家,有钱,而且还真心想收养弟弟。签个永不见面的协议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也不想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以后,亲生家庭又过来找麻烦。

所以,姐弟这条线,我基本没啥泪可流,常规,甚至有些刻意。比如弟弟才四岁,一开始的表现倒也很符合他四岁的年龄:姐姐给她准备好了牛奶鸡蛋吐司,他非要吃包子,一旦不如愿,就直接把吐司撕了;姐姐看书,他在旁边捣乱,姐姐说他,他一泡口水吐在姐姐脸上……对,四岁的娃儿就这样,因为他还不懂事嘛,而且之前爸爸妈妈也特别宠他,“从来没骂过我”“我感觉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一个人”,可见他确实是捧在掌心长大的。

但后来,他突然变得那么乖,不仅可以在医院里不打扰上班的姐姐,还会自己乖乖趴在桌子上睡了,到后面还说出“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妈耶,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吧,怎么陡然就从四岁变成了十四?这成长速度,太跟得上电影煽情的需要了。

3

吐完槽,来说说这部电影感动我的点吧,毕竟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是哭了的。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呢?从姑妈和安然一起吃西瓜,给她讲她当年为弟弟、为这个家庭做出的牺牲,然后说了句“其实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妈呀,这话一出,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拖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悲哀的点好吗?不要说上一代人愚蠢,不晓得反抗,在那个经济远没有现在发达,很多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年代,她们能怎么反抗?能逃到哪里?一个户口就能把你卡死。所以,明明姐姐成绩比弟弟好(她都可以上西师俄语专业了),但弟弟考了个中专,两人只能上一个,她就只能放弃;弟弟生了娃,她就必须放弃生意,从俄罗斯赶回来。真的,看到这里,简直气得肺炸——弟媳妇生了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弟弟弟媳是手残了吗?弟弟弟媳手残了,双方父母就不能帮点忙吗?为什么什么都要姐姐来?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在以前,动不动使唤长姐似乎是普通家庭的一个习惯。

但集一家之力宠大的弟弟长大后又怎么样了呢?重男轻女,不仅让安然从小装残疾以骗取生二胎指标,没成功后,还想制造事故(游泳时溺水),甚至从小把安然放在姑妈家长大,“表哥把我当沙包,姑父偷看我洗澡”。

4

看,一个重男轻女且事事推卸责任的家庭,能培养出什么好儿子?只是苦了姑妈啊。她不知道不公平吗?从她那句“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我就知道,她是知道的,只是那一代人,囿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明知没办法逃脱,也就只好默默忍受。这,才是中国女性最大的悲哀。

当然,更大的悲哀是,她们受着受着就受成了习惯。姑妈要安然必须把弟弟带着,不准送人。我倒不觉得她是帮凶,她可能只是觉得我都这么过来了,你为什么不能?与其说是帮凶,不如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的接受。因为她也说了,“如果不是你姑父生病,我就养他(弟弟)了”。

中国女性,还是过于善良了,总以为委曲了自己,就能换得一个圆满的结局。其实呢?就像安然说的,“姑妈,你是个好人,但好人不一定做的是好事”。

现在二胎政策放开了,将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姐姐,真心希望每个家庭能平等对待“姐姐”,她们不仅能帮家里干活,更有梦想要追。(夏周)

新闻推荐

导演殷若昕:希望更多女孩可以选择人生

记者:为什么选择拍摄《我的姐姐》这样一部电影?殷若昕:从诞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自我与家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便成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