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李焕英》:释放压抑与悲伤

澎湃新闻 2021-03-04 06:39 大字

撰文/张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 杨晓

“如果我妈妈当年生的不是我,她应该过得比现在要幸福吧。”

“你说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春节假期《你好,李焕英》成了热点。影片根据贾玲的亲身经历改编:2001年,19岁的贾玲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就在她入学后不久,母亲失足从堆满稻草的车上摔下来当场去世,贾玲接到噩耗后只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母亲的意外离世让贾玲的幸福永远缺失一角,这份“没能好好告别”的伤痛一直萦绕在贾玲心里,哪怕母亲过世已将近20年,这份悲伤和遗憾仍不能释怀。因此贾玲选择用艺术把遗憾全都弥补,把悲伤完全释放,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贾玲对母亲的回忆和悼念,更是“未完成事件”——“没来得及好好孝敬母亲”的心理呈现。影片中,贾玲将自己对母亲的种种遗憾用“穿越”的方式进行弥补:她走进了母亲的年轻时代,重新获得了让母亲变得幸福快乐的机会,努力去弥补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与遗憾。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对“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学解读

“未完成事件”一词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它指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事件,同时,也包括由这些事情或情境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亲人突然离世未能再见一面、爱人不告而别、创作被迫半途停止都有可能成为“未完成事件”。由于这些情感未被充分体验,因此它们徘徊于潜意识,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从而引发焦虑、愧疚、不安等消极情绪,妨碍当下生活。因此,人们往往对过去所未能顺利完成的事件难以忘怀,并极力想要弥补缺憾,获得满足。

人对于未完成事件的执着通常也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维也纳的一家咖啡馆里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食物上齐前,点单的服务生可以记住大量顾客所点的东西,可一旦将一道道食物上齐之后,他就会把刚刚所记得的内容都忘记了,想不起来到底给顾客送了什么食物。这个现象引起了蔡加尼克的兴趣,而后她采用实验法检验并解释了这个有趣现象。

实验中,蔡加尼克让被试完成22项简单的任务,如写下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任务所需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被试做完,另一半在被试没有做完时就被喊停了。完成任务后,研究者立刻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做了哪些任务。结果显示,对于未完成的任务,被试回忆的正确率为68%,而对于已完成的任务,正确率只有43%。很明显,被试对未完成的任务比已完成的任务记忆更深刻,这种现象就叫蔡加尼克效应。

人似乎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人们“有始有终”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事件总是萦绕于心,让人难以忘怀,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事件还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在人的一生当中,从牙牙学语、上学、交友、考试,到工作、结婚、生子,只有完整走过每一个环节,我们才能真正吸纳经验,告别过去,走向下一个阶段。可见,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完整的体验。但有时候,当正在进行的事情被打断,这些事情就成为未完成的事件,它们甚至需要一生去弥补。

如何处理未完成情结?

虽说时间可以疗愈一切,但内心的未尽事宜通常早已在我们的身体和脑海中刻下深深的印记,在没有达到圆满完整的体验之前难以释怀。解铃还需系铃人,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刻状态的觉知,认识并清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并努力化解内心未完成的情结,才能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达到人格的完整。

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专门针对未完成事件的干预方法,它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寻找与未完成事件相关的人、事、物,如果没有,则可以寻找具有象征意义的人、事、物。

第二步:尝试通过想象带领自己回归到发生未完成事件的“那时那刻”中,并沉浸其中,充分表达那时那刻内心的情绪、想法和需要。

第三步:充分表达后,回归当下。从此时此刻的角度,运用当下的经验,重新诠释和理解当初那个“未完成事件”对于生命的意义。

这三个步骤帮助人们借助戏剧性体验,给自己一个重新表达的机会,将内在的压抑转化为行动,压抑从而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边玉芳.未完成事件在记忆中的妙用——蔡加尼克效应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0):30-31.

新闻推荐

快来一睹月壤真容 种菜就不要想了

时隔两个多月,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终于和公众见面了。2月27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001号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