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 我们脆弱的血肉之躯是太空梦想的最大阻力

成都商报 2021-02-20 00:55 大字

前不久重温了《星球大战》前传的第一部“幽灵的威胁”,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太空美学再次令我感到惊叹神往:纳布星球海洋里如玻璃灯笼般的水下王国、华美如歌剧艺术般的人物服装,线条流畅、通体闪亮的飞船……

然而也许很可能,科幻电影中的画面,便是人类关于宇宙和太空梦想能实现的最美好画面了。科普畅销书作家玛丽·罗琦在这本《太阳系三环到四环搬迁纪要》中告诉我们:在人类能够得着的太空生活中,日子过得实在是非常、非常具体。

再能干的宇航员到了太空里,也不得不像照顾新生儿一样,硬着头皮面对自己的屎尿屁。当人类进入彻底的“不毛之地”太空,一个人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被重新思考,重新学习,还要反复排练——要训练一群成年男女怎么上厕所。

我们生存和茁壮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宇宙里一点也没有:空气、重力、热水澡、新鲜的蔬菜、隐私……作者说,宇宙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一个人可以放弃多少东西?又能承受多少奇怪的事情?失重会让人流失多少骨质?如果太空行走的时候吐在头盔里了会怎样?人从太空往下跳伞还有没有可能存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太空机构设立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太空模拟实验。而罗琦的这本书,就详细为读者们展示了这些模拟实验所揭示出的种种尴尬甚至危险的现实。

看这本书时,我不禁想起了刘慈欣的《三体》中那个关于云天明的残酷设计——为了让飞行器达到速度最大化,必须极大降低其所承载物体的质量,于是他们只送去了云天明的大脑。

只送一个大脑,不仅大大降低了飞行器的承载重量,更重要的是:也免去了一个大活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补给的重量。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在火箭科学家眼中,人是个大问题。工程师不得不操心人在太空里需要的水、食物和氧气。与之相比,机械的表现要省心太多,它们无欲无求;不排泄,不抓狂,没有自我;不用睡觉也可以工作得很好。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作者写道:在阿波罗计划结束的时候,宇航员们就一系列问题接受了采访,以便取得反馈意见。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宇航员在航天器外做太空行走的时候死去了,你们应该做些什么?

标准答案是:“摆脱他。”

所有人都同意:任何试图追回尸体的尝试都可能使其他成员的生命陷入危险。“只有一个亲身经历过那些绝非无足轻重的挣扎,最终穿上宇航服,进入宇宙飞船座舱的人,才能如此毫不犹豫地说出这样的话;只有一个曾在浩淼无垠的宇宙中漂浮过的人才能明白,被埋葬在太空里,就像海员的海葬一样,对死者来说绝无任何失礼,反而是一种荣耀。”(维拉)

新闻推荐

进影院看电影 新年俗日益巩固 2021年电影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创造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新华社记者据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统计,截至17日17时,2021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75.44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