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恐龙

济南时报 2021-01-31 13:54 大字

□林颐

说起恐龙,我们马上能联想到《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

邢立达说,《侏罗纪公园》的原著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大胆地把故事构筑在当时的最新研究,比如古老的琥珀、古遗传学、DNA(脱氧核糖核酸)拼接复原;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固化了数代人对于恐龙的想象——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鳞片、从棕到绿的暗淡颜色、惊人的体型、可怕的破坏力……这部电影颠覆了恐龙愚蠢、缓慢、冷血的传统形象。

可见,《侏罗纪公园》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艺术的合理创造。恐龙的魅力超乎寻常,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从此萌发科学家的理想。邢立达就是其中一员,长大后,他成了一名专门“追踪”恐龙的“猎人”。

“邢立达恐龙手记”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邢立达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足迹篇和琥珀篇,讲述科研经历,行文晓畅,语言生动;特别篇,正剧番外,与宋小明合作创作的“萌萌哒”趣味故事,适合儿童阅读。

邢立达是狡黠的、聪明的。周游琥珀市场之时,他能敏锐地作出判断,发现被当作一般品类的宝贝,他不动声色地捡漏,仿佛古玩江湖的行家。有时候,他化身为“大侦探”,围绕着岩石上的恐

龙足迹,侦查、觅迹、推导,千方百计弄清“死者”的身份,主要根据足部骨骼结构的差异来判断造迹者属于哪种恐龙,然后研究它的亲缘关系,结合地貌环境、地质条件等,搞清楚恐龙可能从哪里来,为何葬身此处,死亡的大概原因和当时所处的可能情境,这个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不遑多让。

邢立达是大胆的、勇敢的。为了一点点线索或者听闻的风声,科学家们奔走世界各地,劳碌奔波,甚至遭遇生命危险。书中不乏惊心动魄的时刻。为了观察岩壁上的恐龙足迹,他们小心翼翼地悬挂在空中,但凡稍有疏忽,或者防护失当,就可能由于大风等气候或其他因素而导致意外事故。有一次,邢立达和向导深入缅甸野人山琥珀矿区,途中遇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士兵的临检,幸好邢立达急中生智,冒充哑巴,逃过一劫。

这套手记真实有趣,除了科学家的经历之外,书里用文字描述,还用图片直接展示的各类琥珀化石、恐龙足迹以及复原图,也很吸引人。

恐龙最早出现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开始迅速崛起。在其后的大约1.5亿年间,恐龙在地球上处于主宰地位。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地球上居住着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恐龙家族。霸王龙、三角龙、小盗龙……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恐龙都亮相书中。此外,那些大众尚且陌生的、较新的发现,更让人新奇激动。比如,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是在1996年发现于中国辽西的早白垩纪地层,得益于湖泊沉积中非常细腻的页岩,动物的皮肤衍生物和部分软组织都被保存下来,一圈纤维状的印记从头到尾紧密包围着长一米左右的完整恐龙骨骼。最初的发现者、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及其团队误认为是鸟类而命名其为“中华龙鸟”,后来,经陈丕基、董枝明等学者细致研究后断定为美颌龙类。这只恐龙带有原始丝状羽毛,也就是说,恐龙长有羽毛,龙与鸟的界限一下子模糊起来。

长着羽毛的中华龙鸟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恐龙正是鸟类的祖先类型。这个发现引发了恐龙学的新一轮复兴。很多“恐龙”实际上只是习惯的统称。鱼龙是一种体型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异齿龙外形像蜥蜴,但属于哺乳类爬行动物,与真正的爬行动物(恐龙、蜥蜴)等关系较远;晚三叠世出现的翼龙,则是爬行动物中向飞行方向演化的一支,看上去像鸟,与恐龙的亲缘关系很近。这也是我们在这套“恐龙手记”里还看到许多鸟类、蜥蜴、蛇、蛙等化石或史前动物的足迹的原因。

所以,研究恐龙,必须考察生物进化的各种表现,探究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演化过程和条件等。研究恐龙,并不只是局限于恐龙,更要着眼于生物进化学的整体范畴。恐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新闻推荐

《熊出没·狂野大陆》看熊72变

小新全新一部《熊出没·狂野大陆》即将登陆春节档,在牛年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截至目前,《熊出没》动画作品已发行至全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