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的精神坐标 □顾丽
《金刚川》是一部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是导演管虎继《八佰》之后又一力作。
《金刚川》这部电影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倾力打造,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人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
电影改编自抗美援朝中一段真实的历史,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协助朝鲜抵抗来自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3年之后,战争稳定在了“三八线”一带,最终达成了《朝鲜停战协定》。而这次战争被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金刚川”指的是朝鲜的一条河,而战役就是围绕着这条河上的“一座桥”展开的,片名便取自于这条河,河流阻断了大部队支援金城战场的路,唯有一座志愿军自建的载重桥。于是美军飞机不时来炸桥,在打响最后一场战役之前,志愿军必须渡过金刚川,在金城集结。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不断疯狂轰炸,一次次炸毁唯一通向金城的木桥。为了御敌抗战,为了平息战火,为了伟大祖国可以“立”的安稳,我志愿军战士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的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地修桥,与敌人浴血奋战,舍命固桥。
电影开篇,山坡满目葱茏,忽有人头攒动,步兵连高连长与刘班长一番对话,把故事的核心交代清楚。次日黎明五点前,步兵连配合工兵连完成修桥任务,确保大部队及时过桥。一个关于过桥的故事,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利用三种视觉,四个篇章复调叙事,步兵、对手、高炮班,最后归拢到桥。步兵的篇章,主角是初上战场的新兵,他们为保家卫国奋不顾身地奔赴了未知命运的异乡。另一个天空的视角,美军飞行员驾驶侦察机穿梭往来,起初他和伙伴对志愿军满是不屑,作着打油诗取笑满眼硝烟中的他们。而跟随美军的视觉,观众更可以直观感受战争的总体情况。三个不同空间三重视觉发生在一个夜晚的故事,被重复了三次,其实不过是跟着不同心境,反复审视个人的信念与抉择。
不可否认,《金刚川》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献礼影片。其实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民族的主旋律,它代表着满满的正能量和强大的凝聚力。曾经那群抗美援朝的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战死他乡,马革裹尸还,就很值得后人敬佩,值得缅怀,值得献礼。
影片看似简单、粗略,却不乏细腻感人之处。感触最深的一幕就是张飞几次经过同一片玉米地的时候,那是两个炮点中间的路。但张飞几次经过的对比,不免让人战栗。前几次轻盈却心存忧虑,他带着对师傅的关怀和念叨,带着对战事的考量,快步跑过。而最后一次,残肢断臂、满头鲜血,一步一步迈的沉重,他带着“必须打下敌机掩护大部队”的责任,带着对牺牲战友复仇的责任,一步一步,拄着拐杖,却走的很坚定……
《金刚川》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解构”手法,在此之前其他电影也有用过,也就是“同一时间线的不同视角”。很多时候,同时且在同一场景下,我们都无法清晰地了解除自身以外其他人的境遇、遭遇。这部电影更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在第一视角里,也许有些东西是我们没看明白,弄不太懂的,而在第二、第三视角的深入和补充下,故事就慢慢地完整了,以此观影也就显得更有意思了。
这部电影还原的是真实历史,虽然影片有所改编,但这场战役是真实存在的。这部影片从立项开拍到上映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全方位的讲述这段历史事件,恐怕是一件难以完成的拍摄任务。因此,影片是从修建其中一座中水位重桥展开的,但我们若只是重复的展现修了炸、炸了修这座在金刚川上的桥的话,一定会让观影者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可是,在同一时间线上,通过士兵、对手、高炮班的视角展现修复一遍遍被炸得千疮百孔的这座中水位重桥,影片就变得不一样了,这种赤裸裸的展现残酷战争的方式会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珍惜如今这美好的日子。尤其是结尾处,用一个伤兵的旁白加对手的旁白让这座再一次被轰炸的桥得到了重生,它成为了屹立在我们心中永不崩塌的桥,可以说,这样的收尾让整部影片得到了升华。
一条河,一座桥,一份精神,一种传承。对于抗美援朝英雄,《金刚川》是一种最好的慰藉、铭记和缅怀。致敬英雄!
新闻推荐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第十二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