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夺冠》的每个节点都是奇迹

老年生活报 2020-09-30 08:45 大字

1978年12月10日,泰国曼谷亚运会,16岁的华裔少年陈可辛第一次现场观看女排大赛。整场比赛,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一名运动员身上——郎平。那是郎平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亮相,当天,也是郎平18岁的生日。

2018年,56岁的陈可辛接到邀请,拍摄展现中国女排发展的电影。2020年9月25日,《夺冠》正式上映。

演不好会成为千古罪人,用女排精神说服众人

难,几乎贯穿了这部电影的始终。用陈可辛的话说,从接到这个任务起,他的每一天都是忐忑不安的。将故事主线聚焦郎平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找谁演郎平成了难题。陈可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巩俐。“除了她的演技,包括她的段位,她在行业、在观众心目中的霸气,中国电影圈是没有第二个人的。 ”巩俐拒绝了三次:“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 ”

几乎所有演员都心存顾虑,因此陈可辛在电影开拍前就经历了数不清的 “三顾茅庐”。每次,他都会提到郎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女排精神是不一定赢,但是明知道自己输,都会一分一分赢回来。 ”

现实中打碎骨头的疼,在电影里温暖圆梦

里约奥运会夺冠 12人中,有10人是本色出演。 8天拍摄,对她们而言,更像一场温暖的圆梦。比如,拍摄时,里约奥运会二传手魏秋月正怀孕,她的角色则由姚迪顶上。姚迪是魏秋月的小师妹,在里约奥运会的最后时刻落选。尽管只是表演,但电影里的夺冠瞬间,还是让姚迪弥补了记忆里的小小遗憾。

只有建设好自己,才能应对一切复杂局面

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陈可辛成为北上融合最为成功的香港导演。

《夺冠》同样如此。影片中,吴刚饰演的教练第一次出国比赛,望见满眼高楼就哭了,他说:“中国太落后了! ”1981年,女排夺冠。女排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女排赢了,便是中国赢了。女排精神激励了各行各业,全国出现了车间工人自觉加班加点的浪潮,女排夺冠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领域。

影片中,郎平回忆一名外国记者问她,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输赢看得那么重?她说:“怕输,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只有建设好自己,才能应对一切复杂局面。 ” 余驰疆

新闻推荐

对于电影院、健身房、培训机构等经营场所密闭、服务对象聚集的行业来说,重开大门只是恢复市场信心的开始 等到与你重逢的那一刻

北京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在上课。本报记者赵昂摄一个多月前,北京葡萄树中法艺术教育创始人田萌,接到了相关部门的电话,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