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研究专家侯洪:《城市梦》找到了纪录电影的平衡点
纪录片研究专家侯洪: 从《三峡好人》到《四个春天》,我国“独立纪录片”正在逐步调适与生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存在。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正是在这一探索道路上成长起来的领军式人物,无论是口碑爆棚的代表作《生门》,还是近期力作《城市梦》,都用镜头抓住了最典型的底层社会群体,带来强烈的集体共鸣和心灵震颤。
“《城市梦》找到了目前‘独立纪录电影’和院线电影的平衡点,它值得被更广泛的人群看到。”纪录片研究专家侯洪先生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说。
解构与建构的结合
《城市梦》找到了平衡点
侯洪说,从我国的纪录片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有两大类型,分别是主流纪录片和独立制作纪录片。早期的“独立纪录片”制作通常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以一种抵抗形式有别于主流纪录片。随着我国纪录片的不断发展进步,“独立纪录片”在延续批判精神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以一种解构与建构的姿态与主流纪录片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亦如电影与电视的发展趋势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侯洪认为,这种自我调适是很有必要的,它能有效地扩大和增强纪录片的传播。
《城市梦》正是这样一部找准了平衡点的纪录电影,“它不仅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讲述了职能部门如何去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给出了正向度的结局,显示了生活的疼与希望。在如何找到独立纪录片制作和院线电影的平衡点上,《城市梦》做得非常好。”侯洪说。
诚然,《城市梦》在对现实问题进行严肃审视的同时,也并未一味打悲情牌,显示了进城艰难谋生的弱势者对待生活的勇气和不屈的坚毅,展示出了城市温度与包容度。
作为纪录片
基于人格的尊重是非常可贵的
除了平衡点外,侯洪认为,《城市梦》值得赞扬的另一点是导演陈为军基于拍摄对象的绝对尊重,这一点延续了《生门》的风格。“对拍摄对象人格的尊重,能做到这一点,是纪录片拍摄中极为可贵的。”侯洪说。
在《城市梦》中,导演的镜头对准了两种人群,一个是城市管理者,另一个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地摊商贩,他们各有诉求、各有苦衷。影片的视点与风格并非显示出对地摊商贩的怜悯、同情和俯视。相反,导演用了极为平等的叙事语言。
再者,导演团队强大的叙事能力,也为《城市梦》添彩不少。侯洪认为,电影前半部分的情节和节奏设置得非常好,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王天成一家形成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因而面对镜头,拍摄对象显示出非常自然而又真实的面目,也形成了非常极端的性格特征,成功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到后半部分的转折时,就能生成强大的冲击力,故事的张力十足,显示出导演团队极强的叙事功力。
同时,侯洪也根据自己的观感提出了建议:电影中两个主体的互动性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相较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角色塑造和呈现显得相对较弱,一部分情节的设置并不如前半段自然。但从总体上来说,《城市梦》可以代表目前我国纪录电影的水准,不失为一部同时拥有深度和传播度的佳作。
目前,《城市梦》的放映场次非常少。侯洪呼吁,应该多为此类佳作争取到更多的放映机会,被更多观众看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新闻推荐
星报讯由姚婷婷执导,江志强监制,李鸿其、李一桐主演的奇幻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于昨日正式公映。影片讲述男主林格...